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光明日报]文化,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

    2017年10月17日 09:0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刺绣协会“妈妈制造”合作社的土族妇女在制作土族盘绣。

  厦门市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内的旧书馆,一位市民在挑选图书。

  陕西延安安塞区第二小学一名小学生在校园表演陕北说书——《说书娃娃》。

  北京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开幕式上,来自老舍茶馆的茶艺师在进行茶艺表演。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文化馆里,孩子们在兴趣特色培训班上诵读。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们的获得感】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化,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

  “我们要去参加国际合唱节了”

  “您瞧,以我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舞蹈作品《阿婶合唱团》,去年摘取了全国群星奖呢。”面对记者,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塘二村,已经67岁的沈小燕讲起月亮湖合唱团的事,骄傲得像个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这5年在专业道路上一路高歌的“月亮湖”故事,是宁波市海曙区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

  2007年,一直从事外贸工作的沈小燕退休,繁忙的工作一下子被悠闲的生活取代。“得给自己找找乐子啊!”年轻时代就热爱文艺的沈小燕在小区里找到了几个喜欢唱歌的姐妹,大家约着练练合唱,“一年下来,参加的有20多人,精神生活充实了,大家都说我的‘退休综合症’一扫而光”。

  后来,沈小燕她们的合唱团开始小有名气,引起了区文化馆干部袁野的注意。“这么好的群众文化团队,我们要扶持鼓励啊。”袁野主动找到沈小燕,希望为她们义务担任艺术教练,帮助大家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在区文化馆的关心下,月亮湖合唱团正式成立,区文化馆还给她们提供了排练室。这些平均年龄60岁的女性,经过5年的专业指导,从通俗歌曲到专业美声,大家越来越能唱,并代表浙江省参加文化部“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一举摘得银奖。

  “这是一支非常有潜力的合唱团队。”著名指挥家、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阎宝林对月亮湖合唱团给予了高度评价。“明年10月,我们还要参加韩国釜山国际合唱节。”要说获得感,沈小燕总结了八个字——“精神充实,荣誉满满”。

  从弘扬传统民乐的天一丝竹社,到传承地方文化的甬剧青年社;从脍炙人口的月亮湖合唱团,到浙江省唯一、全国罕见的中老年女子萨克斯乐团……一支支民间文艺团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声名远播,是宁波市海曙区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

  海曙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5年来,全区累计投入千万文化专项经费和公益性文化经费,实现了支持助推群众文化发展的常态化、规范化、品质化。

  今年开始,为提升群众精神生活的获得感,海曙区全面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区文化馆专业干部每年专程走访、了解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然后提供订单服务。今年“百姓文化课堂”共安排了720节课,内容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书画、表演主持等八大类别,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有效对接供需两端,力推全民艺术普及。

  通过“送文化”“建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海曙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称号。近5年来,全区创作音乐剧、文学、音乐、舞蹈、动漫、群众文艺等各类精品文艺作品300余件,获全国、省、市各类常设性奖项80余次。去年,以月亮湖合唱团故事为原型的舞蹈作品《阿婶合唱团》摘取全国群星奖,让海曙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群星奖的地方。

  送戏一万场四季有戏看

  锹不离手的十几任县委书记、戴着护目镜在黄沙中种树的孩子、病房中执手相看泪眼的耄耋老人……每个乐章、每段舞蹈、每个影像、每句道白,都在诉说60多年来发生在山西右玉这块土地上感人至深的造林故事。

  今年8月18日,首届山西艺术节开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第一次将右玉精神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生动呈现于舞台上。

  从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和“梅花奖”的精品力作,到获得山西省“杏花奖”的优秀剧目;从品位高、门类多的12个大型艺术展览,到举办文化周及各类群众艺术展演;从为“晋商晋才”、环卫工人等举办专场公益演出,到专业艺术院团、文艺小分队走进社区、公园近距离惠民演出……40天时间里,首届山西艺术节共举办4大板块29项精品活动,展览展出作品万余件,3.5万余名演职人员参加,60万人次现场参与,互联网及手机移动端、微信平台参与人数过千万,网络媒体总点击量过亿次,创造了多个“山西文艺活动之最”,更实现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宗旨。

  如果说首届山西艺术节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那么“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就是一场全年无休、永不落幕的盛会。

  不久前的一天,山西省方山县积翠乡孔家庄村65岁的武海生早早吃过晚饭就往村里的小广场赶。原来这天,山西省晋剧院派团来村里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要连演3天。

  老武这次能过足戏瘾,得益于山西省正在开展的“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这是山西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今年4月,山西省文化厅、财政厅专门研究制定了《山西省“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实施方案》,鼓励各级各类有资质的艺术院团承接演出。仅上半年,全省就完成演出5688场,其中在贫困县演出2469场,观看人数达600万人次。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文化民生的投入力度。2014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制定了《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细则(试行)》等多项政策文件,当年确定省级公共演出购买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5年增加到1100万元,2017年增加到1800万元。这几年全省惠民演出超过2.4万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

  与此同时,山西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沉下心来、俯下身子,努力创作出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晋剧《于成龙》、话剧《生命如歌》、京剧《红高粱》、音乐剧《火花》等受到各方面关注。舞剧《粉墨春秋》《一把酸枣》已经走过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城市,留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铿锵足音。

  家门口的“文化殿堂”

  “这是10年前,李云迪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揭幕时与布达佩斯节庆管弦乐团合作演出。10年后,李云迪又和苏州交响乐团合作,再次演绎他的成名曲《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刚见到李如新,她就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珍藏的李云迪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时的照片。

  李如新是一名“新苏州人”,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从事科研工作。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成长最快的这5年,也是李如新从一名文艺青年“晋升”为资深文艺爱好者的5年。“几年前,为了看演出,会特意跑到北京和上海;现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百老汇音乐剧《阿依达》等高质量的演出。”李如新告诉记者。

  李如新有一个5岁的可爱女儿,一家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多时间都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度过。每逢周末,她把女儿送到中心的培训基地学习芭蕾舞,自己和爱人一起去位于二楼的金鸡湖美术馆参观展览,或是欣赏一场话剧。“金鸡湖美术馆侧重展示当代艺术作品,我爱人特别感兴趣。有一期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作品展,我们在美术馆流连忘返,差点忘了接孩子下课。”

  像李如新这样的“铁杆”会员,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就有近5万名。近5年来,大剧院的演出场次和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幅。

  “演出散场时,看着观众还沉浸其中的表情,就知道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里,音乐、舞蹈或是歌剧、戏曲带给他们多么美好的享受,这也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苏州苏艺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告诉记者。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殷卫东认为,如今老百姓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群众文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即是献给广大市民的一份文化大礼。“苏州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海归创业人才和科研工作者落户,这是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得以推广的肥沃土壤,也是打造百姓喜爱的‘文化殿堂’的好契机。”

  “这几年,我们引进世界名家、名剧、名团,并且加快优秀原创作品的推出力度。”殷卫东告诉记者,苏州芭蕾舞团近5年来保持每年出品1部原创舞剧的节奏,创作了《西施》《唐寅》等多部芭蕾舞剧。2016年成立的苏州交响乐团,成立第一年的演出即安排了55场。市民们可以聆听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会版歌剧《蝙蝠》,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也将轮番登场。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更是在一年之中带来多场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此外,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等文艺团体还频频走进工厂、社区、学校,每年为市民带来近百场高雅艺术公益普及活动。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蕾表示,如今的“天堂苏州”,不仅指天蓝水清、生态良好的优美环境,更是指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心灵需求得到满足的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这构成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核。

   (本报记者苏雁杨珏曾毅本报通讯员续大治)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沙燚杉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