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毛一波)面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现实,传统“自给自足”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为继。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另外,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人口流动频繁,子女外出务工常态化,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规模缩小、成员流动以及结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据统计,目前,海曙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5.3万,占总人口的24.5%,养老问题“压力山大”,怎样应对这一挑战?近年来,海曙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下,海曙打造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样本”:从政府组织领导、做强机构养老、做实居家养老、做优社区养老、强化规范管理、扩大普惠群体等多方面着手,引社会“活水”浇灌养老这片大田。
菜单式养老
从“粗放型”到“量体裁衣”
为照顾第三代来宁波的外来老人们,生活圈子小,语言沟通障碍,生活孤寂思乡,白云街道牡丹社区推出了“漂爸漂妈”社区融入项目,组织志愿者力量上门为老人提供聊天结友,心理疏导、携手公益等活动,让他们更好融入社区;为帮助丧偶中老年人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段塘街道丽园社区励志工作室通过“心晴空间”项目,为丧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失智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特别是社交和生活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南门街道澄浪社区暖阳阳社会工作室的“幸福老顽童”项目通过智力训练、康乐活动,帮助老人预防失智……
在海曙区,这样的为老服务组织以及为老服务项目举不胜举,通过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培育和孵化,每年在公益创投项目申报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涉及到助老爱老,为老社会组织呈现井喷之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上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群体越来越多,普通助老服务的专业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很多志愿者会先从帮助身边的老人开始。”海曙区民政局副局长吴鹤立介绍,“现在生活品质提高了,在养老服务上也要‘量体裁衣’,满足更多老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西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老年教育培训协会、家政服务队、翠中社区阳光义工服务队、北郊社区知心队等12个街道级以及13个来自社区的社会组织已在该中心“上墙”,等着有需求的老人“点单”。“我这里就像一个大的数据库,根据老人的需求,调动资源筛选社会组织为老人服务。”西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驻养老中心的社会组织不仅服务本社区老人,也走出自己家园,服务其他社区。
上个月,为了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为老服务能力,海曙区还成立了智库专家团,19个智库专家共同为老人服务模式出谋划策,解决社会化养老的人力资源问题。
开放式养老
变“独角戏”为“双轮驱动”
“老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来找社区管家,我们社区可以监督他们为老人提供的服务,现在很受老人欢迎。”在马园社区,今年的养老服务模式迎来了大转变,由大众家政公司提供的“邻家大姐”助老中心成为了社区服务体系里的“香饽饽”,为社区“减负”的同时也获得了老人的称赞。
据介绍,“邻家大姐”助老中心会派驻两个社区管家到马园社区,每周一到周五设计为老服务菜单,为老人提供以公益为主的个性化服务,洗眼镜、磨刀、修伞等深受老人欢迎,社区管家每天会上门走访老人需求,陪伴老人聊天,“我们也会提供有偿服务,但低于市场价,比如打扫卫生,市场价35,我们在28左右。
王阿翠婆婆今年80多岁,自从社区管家来了之后,抽水马桶漏水以及找打扫卫生的阿姨,她都想到了社区管家,“以前社区里也有志愿者会上门帮忙打扫,但不能老麻烦志愿者,家政公司提供的收费不高也很专业。”
无独有偶,海曙不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都进驻了第三方,嵌入了“机构”服务。在新芝社区,“安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为社区的老人定制了系列服务。据悉,“安健”率先在海曙区汪弄社区打造出了微型养老院,有专业的护理资源以及老人食堂。
家政服务、陪伴照料、健康咨询……在海曙,“老人需要的服务,政府来埋单”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随着“邻家大姐”助老中心、“安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第三方机构的加入,大小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有了来自社会力量的专业管理者。
“我们为什么在养老服务体系前面加‘社会’两个字?因为养老不单单是个人或者政府的事,而是需要家庭、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今后,我们要把更多服务交给社会组织、交给企业去做。”吴鹤立介绍,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政府“唱独角戏”到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双轮驱动”,海曙民办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春天。
普惠式养老
让“盆景”化为“风景”
不仅是第三方机构的入驻,高端养老企业纷纷选择落子海曙,公建民营模式在海曙开始蔓延。
去年底,鼓楼街道和万科企业共建的“随园之家”启用,每周一至周五,附近的老年居民就可就近接受专业机构的健康服务。据介绍,“随园之家”依托社区,在每个点配备驻点管家,由医生、康复师、照护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日托照顾、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八大类16种服务。
“公建民营是当下社会化养老的路径之一,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办养老机构保障效能,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吴鹤立表示,服务更专业、管理更人性、护理更精细、设备更智能,这是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今年的智博会上,海曙区古林镇敬老院与广安养怡院签约公建民营项目。“把广安优秀的护理经验传递到古林镇,让农村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城里的服务,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
产业思维换来新空间,养老服务不断转型升级,企业参与养老领域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南门街道车站社区“爱·福满车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引入辖区爱心企业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涵盖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五方面的服务。
“辖区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星悦城项目部捐赠了电视机、空调、电脑、桌椅等,帮助解决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经费难题。”社区党委书记周云丰表示,目前服务站已经引进了“朋朋修脚”服务项目,同时还与宁波星悦城项目部等辖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家门口“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在农村,由众多爱心企业家建成的“林基金”让古林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吃饭、看戏等温暖服务细水长流。据了解,古林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地2200平方米,设有厨房、餐厅、洗浴室、休息室、图书室、娱乐大厅、影视厅、乒乓室、舞蹈室、洗衣房、健身康复室等,老人们中午一起吃饭,下午一起听戏,晚上一起跳舞。由于企业家的爱心捐助和上级的支持,该中心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后成立了“林基金”。目前,“林基金”有200多万元爱心捐款,老人每餐只需3元钱,就能吃好吃饱。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送菜到家的服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养老工作不能满足于在局部的点上‘雕琢盆景’,而是要在整体的面上‘打造风景’。”吴鹤立说,社会化、普惠化成为海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之一。
随着今年新建的1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推进,截止目前,海曙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43个,基本实现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海曙还将引入市场资源,明确30%的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社会化运行目标,提升居家养老中心精细化服务质量,实现“嵌入式”养老院的社会化运营。
“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上,社会力量是‘主力军’,政府的职责是发挥好‘托底’作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比如继续政府购买服务,完善为老服务措施,监督社会机构为老服务质量等。”吴鹤立表示,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居家养老的地区之一,海曙区逐步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将困难、高龄、行动不便的独居空巢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上门生活照料服务,全区现享受购买服务人数超4000人。此外,今年海曙还投入63万元,资助20个为老服务项目,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
“通过社会共同‘行孝’,才能让‘夕阳’更有‘朝霞’般的品质。”吴鹤立说,下一步,海曙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将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政策、定规则,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探索市场化发展,满足养老服务的多元多样需求,鼓励社会参与,使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促使养老产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