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孙勇 通讯员朱渊)“叔叔您好,提笔前首先祝您全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日前,伊司达集团董事长李爱良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侄女”名叫陈晶晶,丽水景宁人。2005年,晶晶考入温州大学,却因家里经济困难无法入学。李爱良得知后,主动承担起她所有学费。2013年,晶晶结婚,李爱良有事不能前往,但依然以“叔叔”的身份,给晶晶送去了贺礼。至今,这份亲情一直保持着。
晶晶是李爱良众多“侄子侄女”中的一个。15年来,李爱良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全国各地建了8所爱心学校,捐赠助学款好几百万元。
“只要读得上去
学费我来承担”
古林学子郑红是李爱良资助的学生之一,2005年,考上了浙大研究生的她差点就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梦想:“父母为了我上大学已经很吃力了,妈妈眼睛又不好。一点不夸张地说,是李叔叔给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如今,郑红已成功入职上海某家知名研究所。
2005年,在陆续资助8名学生念完大学后,李爱良决定出资500万元成立“伊司达慈善扶贫基金”,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只要读得上去,无论读研读博,学费我们会承担。”李爱良郑重承诺。
此外,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也是伊司达集团关爱的对象。有些地方因校舍破旧无法上课,又没钱建校舍,导致学生辍学。“我见过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早上5点不到出门,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到10多里外的学校上课,看了真让人心疼。”因此,李爱良决定,以公司名义建希望小学。至今,已有8所“伊司达爱心学校”分布在河北、贵州、广西、江西、湖南等地。
“因为心存遗憾
所以坚持助学”
几千元,对于一个小康家庭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贫困家庭就是巨款。这种走投无路的滋味,李爱良小时候也体会过。
1978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那一年的考试经历,改变了李爱良的人生轨迹。“我打小就梦想着考大学。”已近60岁的李爱良回忆当时的情景,掩盖不住一脸的遗憾,“如果那时候有钱读书,我肯定也是一名大学生,所有的事情也许会做得更好。”正是因为心中这一份遗憾,所以李爱良在资助学生时有他自己的原则,“我资助的学生,都是要学习成绩比较好的。”
李爱良还坚持一个助学原则,就是鼓励学生们学业结束后出去闯荡。“公司发展很快,经常需要招揽不同专业的人才,也有不少受助学生主动提出要来公司上班,我都一一回绝了。”乍一听,此话有些不近人情,但背后却蕴藏着道理,“我不想让他们怀着‘报恩’的心态来上班。”
十多年来,李爱良资助了300多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学生目前就职于知名研究所,还有的成为了高校教师、律师、医生……
“希望他们有担当
把爱心传递下去”
李爱良会定期给结对资助的孩子打电话,就像和自己的孩子聊天一样。李爱良的关心也让贫困学生们感到无比温暖,除了亲切地称呼他为“叔叔、伯伯”以外,有的孩子还称其为“爸爸”。
有人问他:“有好多人做慈善,都是把钱一捐就完事了,为什么你要这么操心呢?”李爱良说:“操心并不是一件麻烦事,而是一件开心事。我要保证这些资助款都落到实处,才会真的放心、开心。”
“只要得知被资助的孩子大学顺利毕业,我就感到非常欣慰,不需要他们来感谢我、回报我,我就是希望他们能回报这个社会。”李爱良说,他心里有个期盼,“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有担当,也去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把爱心传递下去,这是我对他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