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同样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大禹治水》,不同的教师呈现的课堂是怎样的?本周一,孙文英小学低段语文教研活动举行,宋怡和王超分别代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
宋怡,是一名90后的年轻教师。通过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她常用的教学方式,“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之一,分段读,重点词语反复读,都能帮助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而在相隔不远的另一间教室内,有着十几年教龄的骨干教师王超的教学又是另外一种模式——通过语句与字词的提炼,引导孩子们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两位老师斗智斗勇,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精彩“亮剑”。而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研活动进行到第二步——研讨评议。“我认为宋老师的教学是我们低段课堂的常规模式,规范且严谨,但应准确把握文本特点,读出编者的意图。王超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过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教师成长共同体导师王琦的犀利点评,让两位老师收获不小。
这样“同课异构”的方式,是孙文英小学教师共同体常见的研讨方式,小到每个词汇掌握点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新、老教师在一次次的经验交流、思想碰撞中,实现优势互补。
而这只是孙文英教师共同体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该团队自去年成立以来,除课堂教学研讨外,还通过备课组网络教研、专家进校研训等方式,实现备课、作业、评价等方面资源的共享。“目前我们共同体只有8位老师,从数量和力量上来说,相对薄弱,所以我们需要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或者组团外出取经,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想得更深。”王琦说。
短短一年时间,宋怡的收获不小,“作为一名初登三尺讲台不久的新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稍显稚嫩和不足,在这个团队,让我在一次次的研讨、培训、磨合中,吸取经验。”而对于王超来说,年轻教师在教学中擅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敢于创新的精神,也能激发她不断求索进取的动力。
谈及教师共同体,校长鲍维安很是支持。“我们现在有两个校区,教师共同体既是教师资源的融合,也是校园文化的融合,教师共同体既有线上共享,又有线下研讨,让老师们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