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通讯员谢芙月)“只要我还走得动,这个业余文保员,我要一直干下去。把这些历史记忆记录下来,作为一份遗产传给子孙后代。”日前,在区文管所的《海上丝路与海曙》专题讲座上,今年已经70岁的王介堂在会场上掷地有声地说。
每年举办文保讲座,谈谈各自的文保经历,讲讲海曙的文保故事,是海曙文化遗产保护者协会从2003年就开始的“约会”。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约会对象多了很多新面孔,他们是来自海曙西片的业余文保员。
“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海曙的文保单位从原先的49个增加到134个,文保点从90个增加到220个。”海曙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么多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仅仅靠文管所的力量远远不够。2003年,海曙成立了宁波市首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协会,60名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奔波于城市和乡村,情真意切地记录下家乡的历史变迁。今年,这支队伍增加到170人。
当天《海上丝路与海曙》的主讲人杨古城是宁波文保界的名人,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参与过东钱湖南宋石刻群、宁海县前童古镇的保护,受过省政府的表彰。“宁波有句宣传语,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个‘港’应该还包括我们宁波历史上的明州港。宁波是大运河的终点,同时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我们海曙就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存印证着这一切。”杨古城的一番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在座的业余文保员们领略到海丝与海曙的深厚渊源。
王介堂是浙江省优秀文保员,这十多年的约会,他一次都没落下过。“跟不同的文保员们聊聊,又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王介堂曾参与过月湖庵的保留、宁波日湖冠名、药皇殿保留之争,这些珍贵的材料都被他收录在他整理的50本笔记本中。张苍水故居在中山公园修建时,计划拆除或者异地重建。王介堂联合32位文保志愿者一起上书省文物局和市人大政协,在长达8个月之中的多次奔走后终于落实了原地保护。
除了这些老前辈,也有不少年轻的文保志愿者。刚过不惑之年的赵晨沙,在事业单位上班的他,曾在莲桥街从推土机下抢下三块晚清时期的石碑,一边联系文保所长一边连夜值守,后来他把老爸也发展成了文保人士。从事金融行业的郑慧鸿因为喜欢这些古老的“宝贝”,和老前辈们都成了忘年交。“海曙的宝贝实在太多了,但是很多还没被挖掘出来,譬如说月湖曾经有座取自王安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众乐亭’,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故事讲好。”郑慧鸿说,还可以通过故事做一些文创产品,从另一个角度来传播和宣传海曙的历史。
杨古城真诚地说:“虽然在保护城市老建筑方面,目前我们团队能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但是我们绝不会放弃,希望能用我们的努力来激发更多人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海曙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称号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