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记者王超通讯员钟陶行
硝烟弥漫的东非,有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维和警察,距离祖国万里,为和平正义奉献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365个日夜。近日,海曙公安分局首位维和警察沈盛彪圆满完成南苏丹维和任务载誉归来。在维和的一年中,沈盛彪窥见了世界上灾难贫困的一隅,也在那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跨国故事。沈盛彪说,只有亲身见证过,才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只有亲手帮助过,才懂得维和的情深意长。
使命召唤远赴非洲
头戴印有联合国缩写“UN”的蓝色贝雷帽,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胸前佩戴联合国和平勋章,高瘦的沈盛彪一身戎装十分精神,而脸上稍显倦容。前一夜刚飞抵杭州,第二天便赶回家乡,面对鲜花、掌声、问候和提问,他却只想平静地抱着妈妈。那一刻,他说他感受到了爱。使命不过家国情,支撑着他参与和完成维和任务的正是对爱与和平的向往。
2007年毕业的沈盛彪加入海曙公安队伍后,心里一直装着维和梦。“我爸在部队工作时常说,和平年代能够参与一次维和任务,是一名军人或警察的责任。”沈盛彪牢牢记着这句话,也牢牢记着2010年浙江组建了首支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警队,他因为工作年限不足而无法参与。
终于,2014年底他参加了维和警队选拔,经历重重考核,顺利入选。“因为一心向往着梦想,我选择了维和;因为成长在充满爱的家庭,我把这份责任与爱,带到了非洲。”沈盛彪说,个人和国家在参与维和的一瞬间紧紧相连,他在出征前无数次地想,走出国门,就要展现中国警察的风采和担当。如今,他做到了。
困难重重考验勇士
沈盛彪想要佩戴上和平勋章,还要经历356天的重重考验。
此次维和任务所在的南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旱、雨两季变化莫测的气候,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疾病肆虐的生存状况让维和队员们压力重重。
沈盛彪回忆说,在南苏丹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没有新鲜的肉菜,他们学会了动手种菜;雨季滂沱的大雨,让他们伴着铁皮屋顶的“轰隆”声入眠;旱季蒸发殆尽的水分,让他们经历了热浪的考验,身体百炼成钢。
“在那里,最不敢发烧,由于疟疾肆虐,一旦出现发烧症状都会被先带去抽血化验,以排除疟疾的可能,病痛事小,但心理压力非常大。”沈盛彪回忆起自己生病的那段日子,最内疚的就是没有瞒住妈妈。得知他病倒,妈妈在电话另一端嚎啕大哭,那一刻,他作为儿子,心如刀绞。
在难民营的日子,沈盛彪怀着一颗和平为先的心,与同事们一起执勤,维护着当地的治安。困难没有把他们击倒,反而让他们成长。沈盛彪由于出色的业务水平和精通多国语言的特长,很快便成为特派团警察总部公共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在新的岗位上,闲不住停不下的沈盛彪开始了事无巨细的记录工作。
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至今仍存有一张他编纂的杂志封面图,下面的文字写道:来个彻底改版,让我们的警察杂志更像杂志。“彻底”一词,倾注着沈盛彪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靠着优秀的英文,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文字信息工作,还把自己的所见所思记录成维和日记发回国内,让宁波的同事了解到了维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经过一年的维和工作,佩戴上联合国“和平勋章”的那一刻,沈盛彪感受到了自豪。
歌以咏志长存情谊
维和一定是荷枪实弹出生入死吗?沈盛彪有不同的答案。
“我经常会碰到当地人,他们走上前来不是问你要吃的,而是问你用中文怎样打招呼问候。不出几日,我惊喜地发现,几个当地人能用‘你好’跟我打招呼了。”沈盛彪说,这样的心与心的沟通、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是维和最长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中国警察,在与当地人的一系列交流中,巩固的其实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们欢迎中国人,愿意和中国人交流,更想到中国看看。”沈盛彪回忆起在难民营里与当地警察交流活动的日子,他一句一句地教非洲朋友说“新年快乐”,让他们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维和,不仅仅是维护和平稳定,更多的是唤起大家心目中对于和平世界的向往,并同心协力前行。”沈盛彪说,曾经认为维和不需要“文职”工作的人,看到他编纂的全英文杂志,无不赞叹;由于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普通民众,沈盛彪有更多的机会将建设发展、文化交流的中国做法、中国经验提供给当地。“这是我维和工作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他说。
回国后,面对接踵而至的媒体采访和关心问候,沈盛彪总是热情健谈,他说他愿意把自己维和的故事告诉大家。“去是带着使命去,回来当然也有新的使命,维和一次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更是让两个国家的人,因为维和而互相交流、学习,从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沈盛彪说。
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推荐:
沈盛彪在执行南苏丹维和任务中,展现了勇敢拼搏、团结奉献的维和精神,为践行忠诚、务实、精准、卓越的宁波公安精神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