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海曙市集掀“文创”热潮

从摆摊卖货、社交狂欢到打造全产业链

    2018年03月12日 08:4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记者朱尹莹

  距离宁波火车南站不到500米,一幢民居正在发生质变,它被改造为以文创产业为主的龙湾智谷产业园,目前工期已经进入尾声。这里,也是有眼市集的第三个家。与以往单纯“搬家”的不同,这次有眼集市要做文创园的“合伙人”,凭借它的IP效应,打造文创市集从产品的下游到上游提供一条龙帮助的孵化器。

  市集,是认知一座城市最快的方式。宁波的文创市集最早可以追溯1000多年以前,逢三去南门,逢八去西门,南门三市曾经是老宁波“剁手党”的日常。岁月更替,老破旧的市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由这一基因裂变而来的文创市集却渐渐在海曙风生水起:有眼市集、鼓楼市集、南塘市集、鲤朵市集正成为文青和创客们的追逐者。

  作为“鼻祖”,有眼市集的五年经历见证了宁波文创市集的起伏。他的创始人傅瀛洲说,创意市集主打“创意”两字。两年多的时间,他将创意成功做成了一个创意人的集市。如今,这个市集已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全国最早涉足O2O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复古创意市集,还赢得了多位天使投资人的兴趣。

  至今有两场活动令傅瀛洲记忆深刻:“市集一周年,我们在宁波大剧院举办活动,当时吸引了3000多人。2周年时在杭州的天人合一美术馆举行活动,2天共有7000人次参加,一度造成了虎跑路交通瘫痪。”

  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市集,能够频频在繁华都市制造出轰动效应?“我们打造的是一个集设计师、手艺人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社交群体。”傅瀛洲说,相比于传统市集,文创市集的内涵超越了“卖东西”,来这里逛市集的市民更多的是享受体验式服务和志同道合的社交平台。

  因为兴趣,傅瀛洲选择了坚持,但是盈利是企业的最基本保障。2014年1月,该团队迎来了第一个商业广场邀约,他们第一次向商场收取场地费,这为它打开盈利模式提供了契机。“商业广场需要聚集人气,而市集具有IP资源、互动体验性强的形式,会给商业广场带来很大的人流。”傅瀛洲说,2018年,商业邀约已经排期到5月份。

  鲤朵市集是在去年7月进入市民视线。他的发源地是在天一广场的7号门,这里曾是天一广场最没有人气的“死角”。“50多名摊主,靠着接线板拉出来的微弱的光,从下午5时一直到晚上10时,人流如潮。”鲤朵市集创始人吴东日说,那天,平均每位摊主有2000元的盈利,最高的达到两万元。

  这场活动让不仅让鲤朵市集在短时间内“俘获”了一众粉丝,也“签约”了一批摊主作为后续活动的主力。而对于天一广场来说,这个“死角”被顺势打造为“第七街区”。

  不过相对国内外一些知名市集来说,傅瀛洲表示,宁波的集市明显还在起步阶段。“按照宁波现有的商业广场来计算,每年至少有500场文创市集的需求量,而有眼最多能承接50场,需要更多的同好者参与进来,提升市集活动质量,打造品牌。”傅瀛洲说。

  而优质摊主,则是文创市集健康发展的核心。吴东日曾做过一次统计,文创市集的摊主共分为三类,一类是没有产品输送途径的兴趣爱好者,一类是工作稳定的兼职者,一类则是职业摊主。“职业摊主以年轻人为主,占到40%。”吴东日说,这类摊主,是他们重点“签约”的对象。

  正基于此,眼下有眼和鲤朵的团队都不约而同想成为一个“作嫁衣”的人,在孵化设计师们作品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傅瀛洲的团队曾尝试开了3家线下集成店,吸收手艺人入驻,不收取任何租金,只通过营收扣点来盈利。但最终因为装修成本、日常运营成本和网络销售冲击等因素,失败告终。“目前很多的孵化器只提供办公场地,缺乏从产品的下游到上游提供一条龙帮助的媒介。”傅瀛洲说,在龙湾智谷产业园,他们想引进高品质、有潜力的摊主孵化为工作室,上游可以延伸至生产线,下游可以扩展到销售市场。“目前已经有不少摊主正在洽谈中。”

  吴东日说,他的团队更倾向于构建D2C商业化的O2O青年社区,类似特色小镇或者产业园区,从而有机会打造以宁波市集为形式的全国文创展,让热爱创意生活的人能通过市集展现自己,也能把创意带回家。

  记者感言

  于市井深处,藏温柔时光。文创市集为什么能在海曙这么火,除了海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魅力、最早的文创市集发源地外,更多是的是海曙对于文创这一产业的持续关注。

  一直以来”,文化软实力打造始终是海曙区的一项中心工作。10多年间,海曙区相继出台《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海曙区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等系列优惠政策,为文创产业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朱尹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