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张琦)翁家桥村坐落在集士港镇东北角,与高桥镇接壤。近日,翁家桥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在一个初春的下午,记者脚踏着厚实的梅园石,行走在村内四通八达的里弄间,一探隐藏在老墙门、木雕梁、石刻柱中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村子不大,倚河而居,依然是时光并未走远的宁静模样。
翁家桥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村内翁氏宗祠的一块石碑上,记录着本村的历史渊源。村外,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河上一座宽1米左右的石板桥颇为引人注目,其身上“翁家桥”几个字清晰可见。据介绍,这座桥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原名为“翁家直桥”,桥名中的一个“直”字,已不知何时被人去掉。1949年5月村委会进驻,村随桥而名,改名翁家桥村。
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让翁家桥村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最有名的是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头和尚”。说起这一又被称为“哑舞”“大头和尚舞”的民间舞蹈,村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妇联主席毛爱飞告诉记者,翁家桥村民历来以务农为生,清朝道光二十年,村民在农闲时节组织了一个民间艺术班子——太平会,演出“哑舞”,演员戴着面具、穿上彩服,没有道白,不唱腔调,乐队也无须吹拉弹拨,只用大鼓、大锣、钹、小锣等打击乐器,演员随着节奏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展示诙谐幽默的内容,这就是“大头和尚”的起源。
如今,“大头和尚”已传承到第11代。“‘大头和尚’一直在传承发展创新。”毛爱飞介绍,虽然登台亮相的还是“小和尚”“老和尚”“剃头匠”“柳翠婆”,但是其故事内容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已成为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载体。“‘大头和尚’不仅每逢节假日在舞台上为群众生活增添喜庆气氛,这几年还频频参加各种巡游活动。”
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于翁家桥村人心中,让“文化”两字深入人心。2013年,翁家桥村整合翁氏宗祠和文化讲堂,建成村文化礼堂,设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成为宁波市首批“省农村文化礼堂品牌示范点”之一。
如今这个千余人的小村有8支文艺团队,民乐、腰鼓、戏曲、舞蹈等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47岁的戏曲队成员吕爱芬感慨道:“过去没事干,空闲时总喜欢打牌搓麻将。加入戏曲队后,每天晚上跟着伙伴们一起练习演唱,熟能生巧,自己也能演唱一些越剧唱段了,感觉生活充实、收获很大。”
翁家桥村还是“浙江省书法村”。翁氏宗祠二楼有一间书法教室,墙上张贴着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全部出自村内老少书法爱好者,每逢周六,他们在这里汲取书画知识、切磋技艺,好不热闹。
2016年,村里又筹集资金建造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崭新文化礼堂。60岁的村太极队队长陈志良点赞道:“村委会重视文化,村民精神生活充实。有了新的文化礼堂,可以在室内开展大型文体活动了,村里的文化氛围将进一步提高。”
文化滋养润物细无声,除获评省级“文明村”外,近年来,翁家桥村先后被授予省级“森林村庄”、省级“档案管理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亿万农民健康示范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不过,翁家桥村党支部书记翁旭东坦言,全村经济还需更上一层楼。
“2017年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村级年可用资金只有45万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翁旭东说,下一步,村支委会决心以“党建+文化”“党建+治理”“党建+发展”为抓手,推进“整洁田园,美丽镇村”建设,在完成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开发利用拆违空地、杭甬高速桥下空间,利用旧晒场地建设停车场,加强村土地流转工作,推动村庄更靓丽、村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