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桃源书院位于今海曙区横街镇(周达章摄)
本报记者崔小明
“说起书院,大家只知道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其实宁波历史上有数以百计的书院,多座书院被皇帝赐过匾额,有确切记载的就有四座,足见其影响之大……”“隋唐五代400多年的历史中,宁波有记载的知名书院只有两座,同一时期鄞县只出过一名进士。北宋至清末,宁波书院数以百计,同一时期考中进士的有1205人。书院教育对宁波人才培养的贡献可见一斑!”不久前,我市知名文化学者周达章在宁波书城的一次讲座中透露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周达章认为,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宁波的书院遍地开花,生生不息,书院在知名学者的带领下,传道解惑,治学育人,成为官办教育机构以外的重要力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书院
书院是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以私人创办为主,也有官办书院,其特点是在个别著名学者的领导下,集聚大量图书,传道授业解惑。书院的兴起与繁荣,与时代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据考证,宁波书院在唐代中晚期零星出现,自宋代后,蓬勃发展,历经元、明、清几代积累。宁波书院的数量列在湖南、江西之后,为浙江省内最多。
为了研究宁波的书院文化,周达章遍阅史料,多方考证,积累了大量素材,出版了两本关于宁波书院文化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大多来自宁波市地方志、各区县(市)地方志和大量历代名家文献,有据可查,真实可靠。根据史料记载,唐朝宁波地区(明州)比较有名的书院有两所。唐大中二年(848年),县令李楚臣创建德润书院,书院屡兴屡废,延续千余年。清雍正年间,这座书院迁至小东门。此外,唐大中四年(850年),县令杨宏正在象山蓬莱山下栖霞观创办蓬莱书院。这座书院也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这期间多次废弃、重建,文脉断续相接。宋嘉定年间,县令赵善晋重修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尤锡章重建书院,因为书院前有濯缨溪,更名为“缨水书院”。1758年,乡贤邓怀圣捐资重修,改名为“缨溪”。“担簦负笈者踵相接,而弦诵之声,朗朗乎与溪声相续”。
两宋时期,宁波的书院发展迅速,知名的有十多所。位于鄞西的有三所,桃源书院、杨文元书院和焦征君书院;位于城区的有城南书院、南山书院和长春书院;象山有丹山书院;奉化有广平书院和龙津书院;余姚有龙山书院和高节书院。宁波的书院风生水起,名声在外,甚至引起最高统治者的关注。比如桃源书院虽然地处鄞西横街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因为坚持不懈教书育人,教化地方,吸引了很多名士前来讲学,学生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被北宋宋神宗赐匾额。南宋宋理宗赐额甬东书院、南山书院。南宋时期著名的书院“碧沚书院”由史守之创办,在今天的月湖边,因为知名度较高,被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赐“碧沚”二字。地处慈城的慈湖书院也是宁波历史上一所重要的书院,始建于1225年至1227年间,书院的精神领袖是心学大师杨简。杨简号“慈湖”,慈湖书院就是以此命名的。
在广大读书人的坚持下,元朝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不但宋朝的很多书院得以保存和延续,还新建了不少书院。据延祐《四明志》等记载,当时宁波(庆元路)有东湖书院、公式山书院,慈溪的杜洲书院,鄞东的东湖书院和镇海的湖山书院等。
明朝宁波地区书院的兴起,与理学发展有很大关系。鄞县籍理学家黄润玉致仕归乡后,在横溪创办南山书院,传授他的理学思想。这一时期的书院突破了宋元时期的固有模式,除了藏书、刻书、教书,还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普及书法艺术。如慈溪的书画舫,是聚会、吟诗、作画的地方。
清乾隆年间,宁波地区书院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据统计,清代宁波地区的书院有57所,除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还新办了不少,如月湖书院、证人书院、辨志书院、崇实书院,还有北仑的灵山书院和九峰书院。
到了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书院受到严重冲击。同时,西方文化传入,学堂取代书院,成为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经费来自哪里
古代书院大多由私人创办,教育经费主要由创办者捐赠的田产维系。
如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童金在杜湖之畔创办杜洲书院,就“割田四百亩以赡学”。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的宁海缑城书院,由当时的知县王演畴创办,由于没有经费,他利用“职务便利”,拨田产作为师生“修脯膏火”之资。这座书院在此后的300多年间起起落落,多次修建。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知府刘璈决定每年从提府公款中截留100千文“加给赏资”。月湖书院最早为常平义田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浙江按察副使王尔禄创建,置田百余亩。慈湖书院在元代拥有学田117亩,地4亩,还有渡口6处。田地一般交给无地的百姓耕种,收获后向书院缴纳钱粮,作为书院的经费。宁波人自古就有捐资兴学的传统,1826年,慈湖书院破败不堪,知县建议重修书院,乡贤冯云濠、冯云祥、冯汝霖、冯汝震捐资白银1.5万两。
此外,学生上学时,也会带些谷物、蔬菜等聊作学费。
秉承什么教育理念
周达章研究认为,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比如南宋名臣郑清之创办的甬东书院,位于今张斌桥附近,每年要举行两次“乡饮酒礼”,倡导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书院的另一个传统,就是强调“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书院不管学生资质如何,都会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给予恰当的教育方式。书院还有一条原则,“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证人书院于1668年创建,位于今天的白云庄,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师生每月要集会两次,就某一个主题展开争辩,气氛非常热烈。黄宗羲曾多次前来讲课。
宋咸淳七年(1271年)创办的高节书院,规模比较大,从校舍的取名就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理念。书院分为燕居堂、思贤堂、义悦堂,学生宿舍以刚、毅、木、讷分为四斋,共100余间。另外,高风阁、遂高亭、丝风亭是学生课余休憩之所。学院邀请严子陵40世孙严士德主教事,主要传授《孟子》和程朱理学。
开设哪些课程
据周达章介绍,当时宁波的书院所开课程大多是儒家的经典,既有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也有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史记》等。
姚江书院创办于1639年,由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史才复创办,主要传播阳明学,由该学院形成的学术团体,称“姚江书院学派”,是明末清初浙江最重要的王学流派,当时“邑中有志节者,均寝食其中”。学员们的课程主要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证人书院办学宗旨是“经世致用”,所设课程有经学、史学、文学、历算。
1879年,宁波知府宗源瀚在月湖附近创办辨志书院,开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辞章等六门课程,学生来自府属各县。
1885年,宁绍道台薛福成创办崇实书院(今中山广场西侧),书院有校舍20多间,还有两座藏书楼。课程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有天文、算学、舆地、掌故、时事命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宁波书院所开课程慢慢地从纯粹的人文领域拓展到自然科学。
对社会贡献如何
周达章查阅《慈溪县志》发现,慈湖书院对当地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使慈溪(慈城)成为明代著名的进士之乡。据统计,明代全国仅有9个县考中进士的人数超过200人,而慈溪县进士达245人。当时慈溪总人口不足8万,县城人口不足1万。桃源书院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据《宁波通史》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宁波书院虽然零星出现,但宁波地区文化水平落后于台、越等周边地区。唐朝明州地区有记载的诗人仅6人,在浙江10个州中列倒数第三。另据统计,在宋朝以前的数百年科举考试中,鄞县仅唐时有一人中过进士。而北宋至清末,鄞县历代进士有1205人,其中两宋730人(南宋601人),以至当时有“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说法。
宁波历史上的书院除了教书育人,还承担着刻书、抄书、治学的使命。明朝慈溪宝阴书院,刻印过冯柯的《贞白全书》十卷。南宋时期鄞县人应伯震的花厓书院,收集藏书5000卷。
和今天哪些学校有渊源
今天宁波的很多学校与历史上的书院颇有渊源。周达章说,慈湖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1902年改名为慈湖中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慈湖中学。创办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的公式西书院,历经600多年历史,民国时改为公式西小学堂,后又几经改名,成为今天的宁波市实验小学。公式山书院则几经更名,成为今天的镇明中心小学。辨志书院于1902年改名为南城小学堂,后来成为今天的宁波二中。
这些学校历史悠久,血脉相承,在宁波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