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05月15日 15:2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核心提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是我省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的要求。遍布浙江的古道,浓缩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是诗画江南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保护、修复自然地理路径,整理、挖掘沿途风俗文化,古道重新焕发生机,既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也为传承自然人文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助力。

  人的一辈子,要走许多路,有没有一条路令人刻骨铭心?

  松阳人蓝晓光说:“有。”这位省林业厅原总工程师,几乎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至今难忘童年时期凌晨起床到四邻八乡赶集时,走过的那20多公里卵石路。

  这是武松古道的一段,也是千百年来连接武义三港乡和松阳三都乡的官道,一路串联起古亭、古桥、古驿站、古树和近20个村落,一度行人络绎车马喧。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武松古道与浙江其他众多古道一样,逐渐失去交通功能,平原上的许多已不见踪影,山区、森林中尚存的也有部分被截断、硬化。

  “古道遍布浙江各地,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经毁坏不可再生。”蓝晓光说,近年来,随着户外徒步运动和全域旅游兴起,古道开发引起人们关注。尤其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古道保护利用更加受到重视。

  千百年来,古道上发生过什么故事?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这些古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呈现怎样的风景?当下,古道保护利用如何与生态建设、乡村旅游等结合,为乡村注入新的动力?日前,记者采访专家、深入山间,探寻浙江古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探寻古道

  古老路线,串联乡村今昔

  因为一位唐代大诗人的想象,1200多年来,绍兴天姥山古道让人魂牵梦萦。

  天宝三年,44岁的李白,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从此破灭。回到东鲁家中小住不到两年,他又一次准备踏上漫游的旅途,前往青年时代就向往的越地。启程前,兴许是忆起司马承祯等友人先前的介绍,又或许是感怀谢灵运诗中的描述,李白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乘船入绍兴鉴湖,而后由曹娥江至剡溪、入新昌,一路千回万转登上天姥山顶,瑰丽变幻的奇景和慷慨深沉的感悟,成就了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也让长约45公里的天姥山古道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中的一段精华。

  《尔雅》释义:“道者蹈也,路者露也。”顾名思义,古道是古人踩踏、走出来的路。

  “我们把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道路称为古道,但只将古道当作单条的线,就错了。”在蓝晓光看来,古道是一个系统,一条古道串联了沿线村庄、桥梁、驿站、树木、溪流等人文、自然节点,也汇集了古村落文化、古树文化、名人轶事等,是文明发展的印迹,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

  2013年,带着对《瓯江怨》中“高机与吴三春”凄美爱情故事的感叹,蓝晓光与友人踏上了括苍古道。

  这条相传筑于唐后期,由当时的左迁处州司马、书法家李邕提议兴建的古道,从缙云东渡镇樊庄村开始,到莲都岩泉村为止,绵延横亘近30公里,向北还能抵达京城。这条路,传递政令的骏马跑过,进京赶考的学子行过,远足的商旅路过,清代诗人袁枚也走过。

  路亭、桥梁、村落、参天的古木、离离的芳草、山间劳作的人和结伴而行的驴友……一路走来一路故事,也不断勾连起蓝晓光内心深处对家乡古道的记忆,乡愁仿佛在这条卵石铺就的路上,浓郁得化不开了,“从古道开始,我走向城市、走向远方,但始终怀念故乡的风景。乡土的滋养,让我受用了一生,有生之年也想为这片土地注入一些养料。”

  2014年,在蓝晓光的倡议下,省林业厅着手对全省古道进行摸底调研。调查显示,浙江48个山区县尚存较为完整的古道100余条、近2000公里长。

  全省的古道,长的如始建于唐代的霞客古道,一路从宁海西门,经天台,到达新昌天姥山,绵延120余公里;短的如伍子胥逃亡时途经的胥岭古道,5.5公里长,沿山体小溪弯弯曲曲缓缓而上;风景优美的如临安两昌古道,沿途古木参天,山脊视野开阔,云海雾瀑、冬季雾凇等景致,美不胜收;人文厚重的如寒山古道,唐代寒山子且行且吟,写下300多首诗作,范增诈死隐居的故事在这里流传,铜桥、雷马坑、娄金岗等每个沿途的古村都藏着动人的传说……

  但由于自然侵蚀、人为损坏、管理不善等原因,搜集整理的100余条古道资料中,有65条古道只剩不足10公里的路段,部分被水泥路面、机耕路截断,部分坍塌或被泥石流掩埋,古道贯通性、历史性、景观性有所缺失。同时,伴随古道交通、商旅功能淡化以及行人减少,不少沿线村庄也逐渐落寞。“保护古道就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让更多人走上古道,也就能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蓝晓光说。

  那么,如何让古道重新焕发生机?

  地处台州的寒山古道。

  保护古道

   大山之间,有了别样风景

  古道的境遇,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4年底,我省出台意见,要求加强森林休闲养生基地、森林绿道、森林古道、森林人家等示范项目建设,先行开展文成—景宁—泰顺、宁海—天台—新昌、武义—松阳—莲都等森林古道建设试点。同时,“浙江最美古道”评选在全省拉开序幕,经过征集、推荐、投票等共推选出50条森林古道。上线短短一周,点击量就高达18.1万多次,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寻找、保护、推广古道的热情。

  在温州,市县两级联动,在完成普查任务的基础上,挖掘古道故事、文化,并出版了《温州古道》,为每一条古道编制了保护利用规划;在浦江,从2016年开始,当地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保护古道,截至目前,已修复、串联古道300余公里;绍兴则将古道保护利用纳入全市绿道系统建设的一部分,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现存的古道,打造绿道经济带和风景带,让东鉴湖绿道、“诗画剡溪”绿道等与天姥山古道串联……

  无数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游客,背上背包,拿着登山杖,约上三五好友,重走谢灵运、李白、孟浩然、徐霞客等曾经走过的路,欣赏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意风景,也感悟乘兴而行、尽兴而返的山水人文精神和突破局限、勇闯未知的探险精神。

  一项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浙江森林旅游人数从1648万人次增长到1.8亿余人次,为全省60多个县市区、1000多个行政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遇,带动了15余万人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为进一步保护古道原真性、维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2016年,省里还专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古道所在地按照修旧如旧、乡土性、实用性原则,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避免肆意改造地形、干扰环境或人为设立栅栏使古道与自然环境隔离。

  漫步楠溪江畔,自大若岩镇龙垟村出发,经芙蓉岭,至岩头镇郑岙村,全长约7公里的芙蓉岭古道弯弯曲曲,层峦叠翠。近年来,永嘉引入PPP模式,县、乡(镇)、村与企业共同出资,修整古道两侧植被样貌,修复路廊、古亭、石碑,沿途设置道路标识、公厕等设施,还设计开发了手机APP导引游览系统。

  由于没有过多人工修饰,没有人为干扰破坏,就地取材的卵石嵌在泥土间,参照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站”原则设置的设施,既保障了人的休憩,又考虑到自然承载力,古道、山丘、峡谷、阳光、水和动植物群体连成一体,构成了质朴而又生动的大景区。

  当了6年守山人的水云村村民陈李弥告诉记者,这两年,到楠溪江、芙蓉古村、埭头古村游玩的人,都会到芙蓉岭古道走一走,山上每周能迎来两三百名游客,但古道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因人来人往改变,反而因溪流、植被保护,逐渐改善,“十来年没见过的顽猴又出来了,前几天还在后山松树上荡秋千呢。”

  大山之间,已然生机勃勃。

  利用古道

   改变的力量,在乡间酝酿

  仔细观察每一条古道,它们的缘起,常常围绕着古代生产生活所需,盐、茶、丝绸、瓷器以及药材等。历史上,起点源源不断地向周边百姓提供物品,沿途又延伸出许多支线,形成了一条四通八达的古道网,将中国大地紧密联结,也造就了无数商业重镇和繁华村庄。

  “今天走古道的人,从挑夫变成了徒步爱好者,但人气和热度不变。重修古道,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复兴古老线路,带动乡村发展。”蓝晓光觉得,古道不失为一个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早在2016年,省里就发布指导意见强调,积极推动各重点县把森林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树名木、高山湿地、古建筑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使古道重新焕发活力,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万里绿道网”工程,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古道,自然也被不少县(市、区)列为绿道网的一部分,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的天台南屏乡翠东村的观景平台上,众多游客一边观赏梯田美景,一边摄影留念。长期以来,翠东村400多户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花生、毛芋等为生。前些年,驴友在网上发布的南黄古道风景和攻略,让翠东村也逐渐成了“网红”,激起了村民发展旅游产业的热情。村支书郑国袖介绍,近年来,村里自发重修通往邻村的东岭古道,打造面积近万亩“莲花梯田”,配套公厕、集散中心等旅游设施。如今,油菜花开的春季和晚稻成熟的秋季,村里每天都有4000多名游客,路上车辆绵延不断。

  在黄岩西部,“演太线金廊工程”不久前全线贯通。这条全长9.6千米的“金廊”,是当地步道系统的一部分。近年来,黄岩摸排出现存状况较好的“黄永古道”“黄仙古道”等七条古道,并结合全域旅游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串联、建成步道400余公里,贯穿中西部乡镇的所有建制村,连接沿线自然景观、古村落、农业产业基地、农家乐等。据统计,2017年当地步道上行走人数超过150万人次,带动农民直接增收超亿元。

  斜风细雨、近树远山、云雾缭绕……伴随着浙闽边界的绝美风光,曲折盘绕的仙霞古道,也将人们一路从江山市区带进大山深处。保安乡龙井村耕读农场内,村民带来的戏剧、民俗表演和民间小吃让不少古道游客驻足。因为古道的人气,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乡村休闲业,还吸引了10余名返乡村民创业,民宿经济风生水起。不久前,总投资1.5亿元的龙井生态养老基地项目和总投资2亿多元的龙溪化龙云顶养生休闲项目先后入驻,预计将带动近百户村民增收。

  生动的案例,常常让古道研究者们惊喜不已。“古道活化给山村带来发展机遇,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也促进了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融合。”蓝晓光感叹,从前都是用“林人”的眼光看古道,注重生态、景观系统,现在得换“艺人”的眼光观察,因为风景和文化就是价值。

本文来源:浙江新闻 责任编辑:王杨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