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本土义工倾情关怀

山区老人的生活充满阳光

    2018年06月14日 08:4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史媛)一边做传统糕点一边听戏文,日前的一场家门口养老服务活动让章水镇樟村村的老年人很开心。面对日益攀高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章水镇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家门口养老服务模式,力争让占比达40%的老年人享受金色晚年。

  政府掏钱买服务

  引进第三方“保姆”

  最新数据显示,章水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000多名,而且大多为子女不在身边的,或者住在高山上的以及经济条件不佳的。“受客观因素影响,我们镇里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困难,也为养老工作带来紧迫感。”该镇负责养老工作的郑平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从2012年开始,就尝试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力求使老人“生活有照料,困难能解决,日常有人看望”。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和辖区面积,章水镇最先想到的是引入第三方“打包”承接养老服务。“政府出钱,第三方机构打理,这样既解决政府人力不足的矛盾,也方便养老工作立即开展。”

  为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该镇在每一个村和社区设立了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都有专人负责。同时,引进的第三方机构目前在几个村庄里实行驻点式养老服务。“每周上门两次,对服务对象提供贴心服务。”已经在章水开展工作五个年头的工作人员邵锡波表示,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不在身边和高龄的老人是优先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涉及洗头、洗脚、剪指甲、打扫卫生以及聊天解闷等,如果老人有其他服务需求,工作人员会反馈总结,下次上门时“按单下菜”。

  招募本土志愿者

  打造关怀式养老

  记者了解到,目前驻扎在章水镇的第三方机构工作人员并不多,面对人手短缺,章水镇还想到了挖掘本土资源。

  “我们在每个村都招募了2至3位村民志愿者。有了志愿者助力,养老工作开展得更为便利。”郑平表示,“招募的村民志愿者都经过筛选,确保志愿者有爱心,能吃苦,而且还得能说会唱,能给独居老人解闷。”

  今年62岁的周燕萍从前年起加入了养老志愿者行列。“走出家门就能探望老人,我也可以第一时间获悉老人的需求,一点也不觉得麻烦。”周燕萍向记者回顾了几次印象深刻的经历:94岁高龄的许阿婆第一次享受洗脚服务时,感动得流泪;81岁的鲍老伯从起初的拒绝志愿者上门,到如今主动加入文艺助老服务队;不少老人早早地等候在屋前迎接志愿者……

  “现在,志愿者们都已经把服务老人当成了一份事业。”郑平告诉记者,能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群体数量有限,但有了志愿者加盟,服务辐射面一下子就延伸了,而且志愿者更了解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开展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

  “我希望志愿者每天都能来我家,陪我聊天讲故事。”今年90岁高龄的应阿婆笑呵呵地说。

  硬件软件两手抓

  养老品质有提升

  章水镇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老人们现在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分别是配餐送饭和精神慰藉。

  “这两项服务内容都很实际,一个是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的物质养老,另一个是解决老年人空虚的精神养老。”郑平表示,相比较城区和条件成熟的社区,章水镇全面推开这两项服务面临着场地、资金、人力等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章水镇仍努力作着尝试。在李家坑村,一条“回家陪父母吃饭”的条约在村里引起了热议。原来,为了要求外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该村出台了一则未具约束力的条约:每个月回家陪父母吃饭,饭钱由村里承担。“效果很不错,条约一出,不少子女主动响应,现在基本能做到月月有聚餐,老人们也都很开心。”李家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伟说。

  类似的举措还有不少。章水镇党委书记周宏杉告诉记者,接下来正考虑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子推行“送餐服务”,并要求有关村摸底子,增设施,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站升级换代。

  目前,章水镇还设立了服务小组和结对人员,为那些出门不方便的老年人代缴各种费用、代办手续等,有条件的村还开展集中供养的办法,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