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乡村文化为名城名都建设加码

    2018年06月22日 10:4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唐慧晔 通讯员周含 张琦)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就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活动复函,命名了30个省文化强镇和89个省文化示范村(社区)。我区集士港镇入选浙江省文化强镇名单,古林镇蜃蛟村入围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

  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段段鲜活记忆的集合,能让人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镇、村的文化发展脉络。

  集士港镇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明显。该镇的翁家桥村“大头和尚”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帽制作”“田螺姑娘的传说”等被列入了市、区级非遗名录。眼下,各类文化产业正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与民间文体活动、大型文化基础设施等一起构成了一张集士港文化金名片。

  说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古林镇蜃蛟村同样当仁不让。“我们是千年古村,米食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我们盛产优质稻米,也有着制作米食的传统。以前晚稻收割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磨米粉、搓汤果、搡年糕。”蜃蛟村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场景渐渐少了。蜃蛟村通过打造米食节这一载体,展示传统米食,重现岁末丰收场景,让市民得到舌尖享受的同时,找回曾经的记忆。在今年第三届古林米食节中,除了有古林传统米食之外,宁波大市范围内的米食制作手艺人也加入其中,三天的活动就吸引了28000人。

  文化阵地逐步夯实

  文化阵地是对外文化展示的一张“金名片”。

  “我们将文化建设纳入到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每年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公示。”集士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集士港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农村为着力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小城市建设内涵。如今总投资1.25亿元的文体中心成为乡镇级文化场所的标杆,村村实现图书室、培训室、文体室、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全套标配。

  和集士港镇一样,走进古林镇蜃蛟村,便会发现浓郁的文化氛围已经和这个村落融为一体。这个位于古林镇西边的农村,文化阵地健全,不仅有一座集阅读、文艺活动、思想宣教于一体的文化礼堂,也有复古桥亭、清水河岸步行道、向日葵观赏区等文化基础设施,满足了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文化活动全民参与

  文化获得感和享受文化服务的幸福感需要全民参与才能不断增强。

  为了让覆盖全镇的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便民中心“用起来”,集士港镇通过选优配齐镇、村两级文化工作队伍,挖掘和培养文艺骨干,成立镇文联,设置民间艺术、书画、音舞、戏曲、收藏、写作和摄影共7个协会,发展起各类文体队伍88支。湖山书院被省文化厅评为省优秀视觉群体奖,翁家桥村被省文联、省书协授予“浙江省书法村”称号。

  目前,集士港已经建成覆盖各村的文化服务阵地和网络,形成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同时,由“广德湖”群众文化艺术节打头阵的文艺汇演、全民运动会、戏曲展演等活动形成机制化和品牌化,提升了集士港文化活动的品质。

  而在蜃蛟村,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村里一方面不断完善文体设施,方便村民阅读、观影、健身、娱乐;另一方面将村民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实施文化素质工程,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先后组建起腰鼓队、太极拳队、舞龙队等多支彰显地域特色的业余文艺团队,成为了村里各大节庆文艺汇演的主力军。

  下一步,我区将积极鼓励各镇(乡)街道、村(社区)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文化惠民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努力将海曙建设成为“东方文明之都核心区”。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慧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