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将传统农田打造成智能车间

海曙水稻田开启“科技换人”新篇章

    2018年07月25日 12:1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朱斌)“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助力,水稻种植从一粒种子开始,到育秧、插秧、生长、收割的每一个环节,全程在电脑的监控之下。”日前,记者在位于古林镇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数字农业项目)上看到,已不用再安排人员看管稻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类似小型气象站的监控装置,田地里发生的一切都会经过该装置传送到数据控制中心,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无人化”。

  数字农业项目在去年落户海曙,成为全国4个、华东地区唯一入选该类试点的项目,涉及了古林镇5个村,建设总面积10900亩,预算总投资为2572万元。该项目分两期,第一期建设1500亩稻田,涵盖近800亩的智能灌溉系统,第二期建设约8500亩稻田,试点重点为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集成应用和示范展示,试点重点为农机配置升级、智能装备配置、配套设施改造等。

  据悉,目前共有25个监控装置承担起整片数字农业项目的日常管护。这些装置内部新安装了摄像头、太阳能电板、远程式虫情探照灯、气象观测仪等“新式武器”,能自动精准采集气象、田间土壤、水稻生长等数据,为促进稻谷等农作物生长做出精准诊断。对此,古林镇农办主任陈奇雄也颇为开心地表示,这真正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境况中解脱出来,实现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

  除了建立了25个监控装置,一年间,海曙区还在这块“黄金田”里配置了联网杀虫灯、虫情测报设备、墒情测报系统、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无人驾驶高精度导航系统等各类仪器设备200余台(套),目前正加快建立规模化水稻种植数字化技术集成基地,改造建设数据服务中心、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催芽暗室,并着手升级农机装备,新建北斗地基增强基站等智能配置。

  “数字农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农业生产打造成智能制造的车间和工厂,有效解决人力的压力。”海曙区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农民只要在移动终端前分析系统传输的数据,亲点指尖,就能精准进行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稻田精准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并实现远程农机调度,由无人机完成育秧、种植、灌溉、收获等工作。据介绍,项目建成后,水稻生产耕、种、收、烘、植保等环节预计机械化水平超过95%,并将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程度,可减少劳动力用工成本10%、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8%,单产提高2%。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海曙区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要把“机器换人”工作做成、做好、做精,就必须广聚英才而用之。为此,海曙区引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凝聚了一批农业信息化研究和应用领域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使之成为项目实施可依赖的“最强大脑”。同时,还积极与浙江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浙大宁波理工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