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桃源处 有书香

    2018年07月20日 09:4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全媒体记者丁梦莹

  去年,一幅700多年前的元代古画《四明桃源图》重新回到公众视线。有关专家认为,图中所画的正是消失已近500年、位于横街镇林村的“桃源书院”。

  前不久,《桃源书院》一书首发,30篇文章30万字,洋洋洒洒地阐述了桃源书院的来历、沿革、教育成就以及对天一阁和浙东文化的影响。

  桃源书院,始建于北宋,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将叔叔王致开办的“酌古堂”改建而成。宋神宗题写“桃源书院”匾额后,书院名声大振,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在庆历五先生这样一批“特级教师”的努力下,桃源书院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渐渐成了浙东地区的“清华”、“北大”。从桃源书院出来的学生,被当地人称为“小邹鲁”。王说本人则被后人尊称为“桃源先生”。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至清朝中进士者有2432人,其中12个人高中状元。在南宋和明代,宁波成为全国进士最多的府。”现任桃源书院的“执行院长”胡茂伟研究多年,他用一组数据总结出了自己的想法,师生相授、兄弟互学、父子传承,书院开启了传播知识的大门,激发了学者求知的热情。南宋时期,宁波籍进士超600位,南宋朝廷甚至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景象。明朝这里产生的进士仍高居全国榜首,令世人瞩目。

  令人遗憾的是,这所浙东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至元代荒废,明初移建他处。元至正年间,乡儒张文海请官方重建之。明嘉靖年间,“邻火延燎,遗址遂泯”。此后,近500年来桃源书院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发祥地,曾是浙东文化的摇篮,也是大家云集的殿堂。”这是傅璇琮先生的定论。2009年,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国学大儒傅璇琮先生来到宁波,在横街镇林村一处山脚下确认了北宋桃源书院的遗址所在。

  为了促成书院早日完成重建,傅璇琮先生一次又一次给相关部门写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询问书院的筹建情况。傅老的奔波、呼吁,打动了宁波天马集团董事长翁国伟的心。2013年8月12日,翁国伟出资两千多万元,在横街镇“四明山居”内建成了今天的桃源书院。

  建成后的桃源书院面积达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书院的核心建筑“酌古堂”,兼宋融唐风格的明道斋、经训阁、积微轩三所建筑及为书院藏书、阅读之所的怡香书院。书院重建后,将承担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活动,并定期举办国学班,为海内外学者提供良好的交流、研习等文化活动。

  2015年3月,这里组建了桃源书院国学教育学校,定期开设青少年及成人国学班,系统设置琴棋书画常规班。同年5月桃源书院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龚鹏程国学院”共同举办“桃源书院龚鹏程国学院挂牌典礼暨论证会”,以期弘扬书院传统,推动浙东地区书院文化恢复与建设。

  相关专家也表示,书院重建后,承载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顶级国学大师到桃源书院传学演讲。横街镇因千年桃源平添了一份文化厚重感。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丁梦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