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老兵担任村主任 手工草编得传承

    2018年07月26日 16:2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全媒体记者林婷婷通讯员徐浩跃王彦禛

  皮肤黝黑、身材健硕,一副军人的模样……这是古林镇仲一村村主任崔文兵给人的印象。

  1999年12月,崔文兵来到西藏77625部队,成了一名炮兵。2001年1月回到古林,先后在镇城管中队、公路养护站任职,2011年到仲一村,和村民们打起了交道。

  说起仲一村,最有名的莫过于草席了。草席之乡古林镇,有个从古至今靠做洋花草席出名的地方,就是仲一村。这里有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席编织工艺的传承基地。上世纪80年代初,仲一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蔺草,以编草席为生。“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仲一村的手工编织草席工艺逐渐被机器编织所代替,编织户纷纷丢弃传统手工而改为机织,全村还在坚持手工编织草席的仅剩1家,编织人员趋向老年化,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这个问题也深深困扰着村主任崔文兵。“现在每张手工草席最多卖500元,需要两个人整整做一天,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选择用机器生产。”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文化呢?崔文兵多次和该非遗项目传承人郑仁菊沟通,了解手工编织草席的特点。

  他说,相较于机器织席,手工编织的白麻筋草席筋细草匀、紧实耐用,不怕水且不容易生虫,使用得当,一张席子可以用上二三十年,且睡上去不会有粗糙的感觉。同时,手工草席散发着的淡淡草香味,就是儿时的记忆。

  “手工编织草席的工人放不下这门手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保护好这份家乡的特色。”崔文兵告诉记者,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2009年,黄古林草席编织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仲一村成为省级传承基地,古林镇中学也被列为草席编织教学传承基地,开设“席草DIY”课程,为孩子们上课的就是郑仁菊。“看着孩子们学这门手艺,我就觉得很开心。”郑仁菊说,她也希望多出一点力,让老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走进以“仲草走天下,一席创世界”为主题的仲一村文化礼堂,看到内设草席非遗馆、村史村情馆等。今后这里还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民教育,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把草席编织教学传承基地搬进文化礼堂,就像多了一本活的‘教科书’,通过工具和相关知识的陈列,让更多村民了解草席编织这件事。”崔文兵说。

  传承基地建立起来后,为了鼓励年轻人,仲一村将剩余的手工编织户进行重点扶持,成立了草编合作社,采取贴资金、引进新品种草秧、聘用农技人员授课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并出台奖励措施,35岁以下有意传承草席编织技艺并学有所成的,每人每年补助一万元。“希望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使其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崔文兵对仲一村的文化传承充满了期待。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林婷婷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