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唐慧晔 通讯员汪科达)这个夏天,随着高桥镇蒲家村文化礼堂的建成投用,蒲家村村民又有了一个新的聚会点,到村里这个“文化客厅”坐坐成了村民的新时尚。一到傍晚,礼堂外广场的火爆健身场面,更让这座设施一流的文化礼堂红遍方圆十里的村民“朋友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海曙,一座座农村文化礼堂正成为农民新的精神家园。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区已累计建成文化礼堂78家,到今年底,将达90家,服务覆盖近60%的农村人口。去年,我区荣获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先进区(县、市)称号。“文化礼堂已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乡风文明、繁荣农村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成为海曙乡村振兴的靓丽风景线。”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盛夏时节,走进高桥镇芦港村文化礼堂,记者看到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崭新的三层建筑,里面是通透敞亮的功能空间。会议室里,镇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文化特派员”正与村党支部党员共商中秋活动;图书室里,孩子们在“啃书”;而村史展陈区,游客们借墙上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解着脚下这个村落的前世今生……“坚持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实用管用为目标,这里已经成了全村最具人气的地方。”芦港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陈冲菊说。
和芦港村文化礼堂一样,我区78家已经建成的文化礼堂不仅“形美传神”而且“班子齐全”。早在文化礼堂建设初期,区文礼办工作人员就反复深入基层调研,提供建设、展陈指导意见。如今,“展陈布展与实用功能空间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各村建设文化礼堂的理念共识,大礼堂、讲堂、图书室、各种活动室及村情村史、乡风民俗等展陈布展成为文化礼堂“标配”,军人荣誉榜还成为我区农村文化礼堂的“新配”。今年7月,我区试点建立区、镇(乡)街道二级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传统礼仪、地方民俗文化、“星期日活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传统农村文化阵地不同,文化礼堂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活动和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外在呈现一个丰富多元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内在孕育一个实实在在的精神家园,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我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文化礼堂人、财、物等要素,确保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孵化器”,让乡村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文化礼堂建起来,更要让她“活”起来。海曙采用标准化的“建”、规范化的“管”、常态化的“用”与内涵化的“育”,打出文化礼堂建设“组合拳”。“要让农村文化礼堂得以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要靠健全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礼堂的“根”扎得更深,“底”打得更牢。
礼堂只是场所,文化才是内涵。我区创新试行“履职清单”模式,协同全区各部门优势,合力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区文广新局启动“百川工程”,计划3年内将建成100家有统一建设标准、配齐专兼职管理人员的“阅读书房”,开展送演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推动文化礼堂活动常态化开展。区文明办制定“弘扬时代风尚”项目,在文化礼堂开展各类道德模范评选,多个文化礼堂已形成“好家风”传承品牌活动,为乡村文化注入活力。
文化礼堂激发文化自觉。“周一戏曲队排演,周二腰鼓队排练,周三大家唱……”自去年石碶街道车何渡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民便自发成立文艺团队,每周都来礼堂开展活动,村党支部书记何成赛也因此更加忙碌。“依托文化礼堂,农民不再是台下观众,他们登台就是主角,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何成赛表示,如今村民生活充实、精神愉悦。
此外,围绕“提质扩面、常态长效”主题,我区将“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推出“三结”发展机制,通过区文联下属11个文艺家协会“结对”26个文化礼堂、22个城区社区“结亲”22个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草根文艺团队大“结盟”等形式,深入推动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
得益于此,海曙农村的文化生活有了新变化。连日来,区美术家协会一次次来到古林镇前虞村采风写生,“前虞风情”美术作品展、艺术创作基地建设等逐步提上日程;集士港镇与望春街道互动频繁,在主题“远航吧,我心中的红船”走亲活动中,双方合作呈现最佳舞台,让村民、居民大饱眼福;区“民间名嘴”宣讲队员夏永元走进石碶街道联丰村文化礼堂,结合身边事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村党员同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协会‘文艺结对’充分推动优质文艺资源在文化礼堂扎根育种,城乡‘文化结亲’促进基层优质文化资源互动交流,礼堂‘团队结盟’加强各类草根队伍资源的共享流通,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海曙发掘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和魅力所在。”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