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东医生分析患者的病灶造影。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宁波医疗卫生领域的首个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微创协会宁波医疗卫生领域的首个委员,首位将肝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引进宁波的医生……宁波市第二医院肝肿瘤科主任朱德东,在1989年选择进入宁波卫校学习临床医学时,肯定没有想到自己青春懵懂时的选择,决定了自己奉献一生的方向,并为宁波的患者带来莫大的福音。如今,朱德东带领该科室医生,一年的射频诊疗肝肿瘤手术量近400台,排名全市第一,该院的这一手术量在全省排第三。
1989年考入宁波卫校医士班
高出当年效实中学分数线55分
“其实,那时真是人生最懵懵懂懂的时候。”8月29日下午,朱德东面对记者,将思绪慢慢拉回近30年前。
朱德东清晰地记得,1989年,自己以高于当年效实中学录取线55分的成绩,从慈城半浦中学(现为乍浦中学)考入宁波卫生学校(现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士班。
“当年的中专很难考,因为工作早、包分配,读出来就能捧‘金饭碗’。我们整个初三年级180多名同学,只有6个人考进中专。”朱德东说,他是慈城杨陈村的农家子弟,上面还有3个哥哥,考不上中专的最大可能就是回家务农,因为家里负担不起一个高中生的费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德东告诉记者,当年自己读书很认真,数理化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中考时经过和家人商量,目标就是宁波卫生学校、宁波师范学校、宁波机械学校等一批中专学校。为了要做“更受欢迎的医生”,朱德东选择了卫校。
相比于同期的三年制检验班、护士班等,临床医士班要学习四年。“一年打高中知识基础,两年学临床全科,一年实习。”朱德东说,“真正实习了,明显感到学到的东西不够,知识储备太少,当时就暗下决心要不停地学习、进步。”
2002年到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进修
看吴孟超院士亲自上台做手术
1993年开始,中专生不再包分配,需要自主择业的朱德东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回慈城当地医院做一名外科医生,要么去宁波市传染病医院做一名内科医生。朱德东最终选择留在市区。
在此后的行医生涯中,朱德东一直从事肝癌、肝硬化、重型肝炎的防治研究和诊疗。1997年开始,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在温州医科大学用7年时间先后读完大专和本科。
“2002年,我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节点。”朱德东说,当时他赴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进修,学习肝癌的微创消融治疗,“指导我学习的导师是张智坚医生,而张医生是吴孟超院士的学生。”
朱德东说,微创消融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是继肝切除、肝移植之后的第三大根治性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肝癌、肺癌等治疗,对不适应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产生减瘤或完全清除的效果。这种治疗就像是哪里有肿瘤敌人,医生就用巡航导弹以精、准、狠的方法,在B超或CT等影像设备辅助下,给予肿瘤毁灭性打击。
朱德东回忆,当时他负责管理半个病区,共有25张床位,每天除了看门诊、上台做手术,还要查房、写电子病历。“工作强度是在宁波的4到5倍,经常要忙到凌晨,但在经验上、技术上和心灵上,收获都特别大。”
尤其是从吴孟超院士身上看到的崇高医德,对他影响特别大。“吴院士当时已80岁高龄了,还经常和大家一起会诊、大查房,还亲自上台做手术。吴院士常说他不停步,是因为‘见不得病人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
常人需要一年半载的进修,勤奋好学的朱德东仅用了3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回到宁波,他开始了从单纯的内科医生向“内外兼修”的转变。
辗转医务科、医患办等多个科室
最舍不得的还是临床诊疗
2002年,进修归来的朱德东第一次将肝肿瘤的射频消融引入宁波,并开创了宁波市肝肿瘤微创治疗的新局面,至今已累计完成射频手术3000多台,为无数的病患和家庭送去福音。
原本专注于临床诊疗的朱德东在2009年再次面临挑战。“组织希望我担任医务科科长,统筹管理全院医务工作,这也给我的医疗生涯展开了全新的视野。”朱德东说,之前的十几年,他都是埋头看病,走上新岗位,不仅要看病,还要“抬头看天”,“要妥善处理好医院的各项业务关系,比如如何从制度上去保证各科室完成医院的整体目标,如何处理各个科室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如何处理医患关系,这些都开拓了我医疗生涯的视野。”
2011年,市传染病医院并入市第二医院,朱德东在2014年出任市第二医院医患办主任。“虽然我做这项工作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更考验人。”朱德东说,那段时间他基本没有节假日,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要面对焦急的患者及其家属。
“后来我感觉自己的诊疗工作受到影响,精力有时难以集中,手术有时还不能按计划进行,思来想去,我还是舍不得肝肿瘤的治疗工作。”朱德东说,随后他又回到一线,但这段行政工作的经历给自己很多启发,“特别是让我领悟到,做医生固然要技术精湛,但医德也非常重要,还要学会站在病患的角度,要多去关心、常去照顾患者。”
国外患者慕名而来
他感慨“人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攀登
2016年,朱德东担任市二院肝肿瘤科主任,再度全身心扑在肝肿瘤的诊疗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在病房、CT室和手术室。
每次接待患者,他都仔细观察影像资料,分析临床数据。有时为了一个疑点,他不厌其烦,联系影像科的专业医师一起分析,从CT、磁共振中找到蛛丝马迹。
前几年,一名来自山区的农村患者前来就诊,当地医院B超没有发现肿瘤,但朱德东仔细阅读患者的各项检验检查结果,感到诊断可疑,马上为该患者做CT,结果发现肝肿瘤已扩散。看到患者对治疗有犹豫,朱德东告诉对方,肿瘤结节个数及范围均有限,有治愈的希望,不要放弃,并为其量身定制了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存活至今。
随着口碑不断传播,不少外地患者甚至国外患者慕名前来。前不久,一名加拿大华裔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朱德东,并顺利“烧”掉体内直径近8厘米的肿瘤。
去年,一名85岁高龄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肝脏有7厘米肿瘤,并伴有肝硬化等,很多医院不愿冒风险,但朱德东顶住压力,顺利帮助这位患者消融了肿瘤,目前老人生活得很健康。
朱德东告诉记者,临床中常遇到像这样的高龄患者,有的还伴有其他疾病。“其他人或许会有其他考虑,但我觉得做医生就是一切为了患者,况且这些难题其实也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而正是凭着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他先后组织开展了肝肿瘤的射频和微波治疗、载药微球栓塞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粒子植入以及肺癌的粒子及射频治疗等,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给癌症晚期患者带来希望,也创下了宁波肝肿瘤治疗领域的多个第一。
“其实,回头看,上中专的经历也让我存有遗憾,特别是英语没有学好。”朱德东感慨,“但回顾这几十年来的奋斗,让我明白,人生没有捷径,不管起点如何,都要不停奋斗、不断学习,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