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提升贴隔壁的温度

——鼓楼街道文昌社区多举措提升居民幸福感纪事

    2018年09月10日 17:2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王超 通讯员张烨)近日,一场由社区党委组织的别开生面的物业、居委会、业主三方圆桌会议在鼓楼街道文昌社区召开,来自该社区4个小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代表围坐一堂,探讨居民需求,破解治理难题。该会议制度自2015年社区党委组织开展以来,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增强,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新老小区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度存在差异,物业和业主间的矛盾纠纷不断加深,门对门的老邻居互不相识,鼓楼街道文昌社区曾患上过这些城市社区的“通病”,如何增强居民对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和居民面前的一道考题。

  社区党委通过凝聚物居业服务合力,形成三方共管共治共享的新机制,让居民住得舒心;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引领作用,带头组织做好活动引领和谐社区风气,让居民生活多彩;启发美德文化传承共鸣,让居民精神得到满足,一系列文昌答案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开放空间推举小区新管家

  30年老小区里88个楼道终于亮了灯

  地处“老城厢”的中心,文昌社区辖区内拥有四个居民小区和无物业管理的文昌街、伏跗室永寿街区。其中,无物业居住区的居民沿袭着老墙门的“规矩”,居民通过互帮互助解决街区的大小问题。但在有物业管理的中宪孝闻小区,反而遭遇了治理难。

  中宪孝闻小区是典型的城区老旧小区,社区老龄化程度高,居住的1240户居民中,18%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年来,社区居民一直有个心愿:让楼道灯亮起来,方便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出行。然而,由于居民与物业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小区的楼道灯迟迟没能解决安装。

  “物业服务不到位,业委会不作为,居民就不肯交物业费,没有物业费服务质量就更不能保障。”文昌社区书记周晓红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针对老小区这一治理难题,2015年开始,社区党委组织启动物、居、业三方圆桌会议,每年两次共同讨论小区事宜。“聊天式的会议模式激发了业主自治意识,社区便以此为契机,引导中宪孝闻小区等3个小区业委会换届,15年下半年到16年初三个小区业委会相继完成业委会换届工作。”周晓红说。

  当选宪孝闻小区新一任业委会主任的胡齐国一上任,便四处寻找能让楼道灯亮起来的办法。他在小区73弄找到了一位退休前在电业部门工作的舒友良老人,通过他与负责全市“亮灯工程”的专业安装公司取得联系,解决了安装工程问题。8万8千元费用全部由业委会物业专项维修基金支付,该方案在首轮居民调查中便高票通过。今年4月,楼道里的灯终于安装到位全部亮起,88个楼道的居民夜里出行时再也不用摸黑上下楼梯。

  “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的引导,由居民民主推举出的新业委会成员,有近三分之二为党员,他们积极履行职责为民发声,成为了小区物业和业主间和谐沟通的桥梁。”周晓红说,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各小区自治成果佳讯频传。中宪孝闻小区推进小区硬件提升和环境改造,完成雨污水分离改造,建成全区首个规范垃圾房,增加停车位48个;香榭丽舍小区业委会成功通过居民自治更换物业;文昌花园业委会自筹资金,全面更新小区内监控。

  八个党支部里的幸运儿

  认领“大牌”组织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如果说物居业三方关系融洽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那么居民邻里间关系亲密让小区更像家。

  “通过社区的‘百岁’系列活动,打造‘熟人社区’。”周晓红说,原本文昌社区的民间社会组织多且松散,各个组织都独立成团,并不能很好地让更多想参与的居民加入进来。社区党委为了让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群众同心协力,党建“一支部一品牌”项目应运而生,通过各党支部认领社会组织项目的形式,让该志愿者服务平台培育出社区众多优秀“草根”公益组织。

  百岁粥坊目前已是文昌社区的一块金字招牌,3年前粥坊还只是一纸策划想法时,正值“一支部一品牌”支部认领项目。相比于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组织,百岁粥坊认领的难度很大,而第六支部书记李盈芬却主动选择了百岁粥坊项目作为党支部的“助老品牌”社会组织,“当时认领百岁粥坊仅仅是觉得这个项目能为老年人做的实实在在的服务非常好,根本没想过如今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李盈芬说。

  品牌名声能响,离不开社区全民参与。“百岁粥坊”全年服务老年人1万2千多人次,吃粥的居民越来越多,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三年来,“周一到周五,粥坊为辖区高龄老人送上一碗热粥,每天提供3种粥食、3种点心、4碗小菜,天天不重样,非常不容易。”的口号从未失约;周惠英、顾婷芬等20多名志愿者风雨无阻每天5点左右就来到粥站为早上来吃粥的老人做准备;热心居民沈秀凤阿姨持续每月捐助百岁粥坊1500元……公益凝聚爱心、众筹凝聚人心的特点成为文昌社区标杆式品牌。每日早晨的社区粥坊里,一碗粥传递着居民邻里间的温暖。

  百岁粥坊的成功并没有让李盈芬书记止步于此,而是将助老品牌延伸至其他助老领域。2017年夏天,一块被居民诟病的社区脏乱差区域成为了她和第六支部新的突破点。“每年夏天都会有居民反映这块区域垃圾成堆,环境脏乱,异味很重。”李盈芬说,这块地是很多居民多年的“心病”,整治清洁后始终不能根治,去年夏天,当时有居民提出如果把这块区域打造成一个生态园,环境变美了大家也会更加爱护它,李盈芬立即将该想法告诉周晓红书记。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开春社区各党支部书记都自发参与到了“百岁绿植园”建设中,各支部的老党员也主动安排值班,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轮流照看这家门口的一方“世外桃源”。“我们这辈人都有’田园情结’,到生态园里’干农活’勾起了我们这代人对童年在乡下生活的回忆,照顾这些花花草草不仅活动了筋骨,更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87岁的老党员陈礼钦每周四轮值班,每次他都仔细地整理园子,心情舒畅。

  已逾古稀的社区银发记者

  每月凝练一个身边的感人故事

  百岁粥坊的一碗热粥,百岁绿植园的一季丰收都是一个个真实发生在文昌居民身边的暖心事儿,这些感动的瞬间都成为了陈祥这位“社区银发记者”的笔下的文字,口述的故事。

  今年78岁的陈祥老人是文昌社区的一位老党员,喜欢写作的他是社区出了名的“银发记者”。他曾用1个月的时间采访百岁粥坊,亲自到粥坊喝粥体验,上门拜访每一位默默为粥坊付出的志愿者和热心居民,最终写出长达5000余字的手稿。

  “梅兰竹菊的诗句都在反映着粥坊这群奉献者的品格,花长时间了解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很值得。”陈祥说。老人的文章在朋友圈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众多居民共鸣,大家纷纷为支持粥坊的志愿者、好心人点赞。

  “陈祥老人写的身边人身边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何不让更多的居民参与都来讲讲自己的故事呢。”周晓红说,为此今年社区党委新增百岁讲堂项目,通过党员群众讲述身边事的形式,围绕隔代教育、诈骗事件等热点话题进行分享,传递正能量。陈祥老人也是百岁讲堂的主讲人之一。

  今年2月,周晓红上门拜访了陈祥,请老人将百岁粥坊的故事在百岁讲堂上说给居民听,老人听了社区党委开启百岁讲堂的用心便一口答应了。当身边的朋友得知陈祥老人要讲身边人的故事时,大家纷纷将脑海中的社区好人们分享给他,其中一个发生在18年前的爱心故事让陈祥过耳难忘。

  “当年宁波首例遗体捐赠的女孩江敏原来是我们文昌的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被女孩父母讲述的故事感动。”当期的百岁讲堂上,陈祥讲完梅、兰、竹、菊四个篇章后,又添了一个“松”的故事,讲的便是感动宁波的这一家子,30分钟的讲述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宣讲的内容太宏大居民觉得不接地气,太粗浅居民不爱听,讲大伙儿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是最能有‘听众缘’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陈祥说。如今陈祥老人已是社区百岁讲堂的“常驻嘉宾”,由他发起并将一直延续的身边人感动事增进了居民间的感情,凝聚着社区和谐共处的氛围。“这个月我正在采访中宪孝闻小区的业委会主任胡齐国,原本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陈祥说,采访中让他认识了社区里隐藏着的“新时代雷锋”,采访的过程让他真实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一个月采访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我会一直继续下去。”他说。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