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楚在创作中
他花8年多时间,用镜头聚焦宁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工程:宁波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山路改造。
他叫张汉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市直机关摄影协会主席。2016年,张汉楚摄影作品集《地铁·基石》被收入宁波市档案馆和天一阁博物馆,作永久性保存。今年5月,他的画册《都市·脊梁》又付梓出版。
张汉楚拍下了两大工程气势恢宏的施工场面,拍下了那些朴实、坚韧的劳动者,拍下了宁波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他以这种方式,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崇敬。
《地铁·基石》宁波轨道交通的专题记录
年轻时,张汉楚在湖州的一家省属企业担任团委书记。当时,厂里一位老先生有一架老式折叠式135胶片相机,每到假日,就拿出来给大家拍照。张汉楚一下就喜欢上了相机,常跟着他问这问那,老先生也肯把自己的宝贝相机借给他使用。后来,张汉楚终于使用上一台海鸥牌120双镜头相机,业余时间,常给朋友、同事拍照。在单位,他又组建起摄影兴趣小组,二十多个成员,一起切磋摄影知识,还义务为工人师傅服务。不久,摄影兴趣小组扩展为多个青年兴趣小组。这个创新做法,当时的《浙江日报》和省广播电台还专门作了报道。
1989年,张汉楚调到宁波工作,先后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外经贸局、市贸促会工作任职。其间,他的职务岗位时有变动,摄影爱好却始终没有丢弃。
2009年,宁波建造地铁,张汉楚被聘为宁波市轨道交通和谐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当时1号线、2号线地铁建设沿线涉及30多个街道、乡镇,100个社区、村庄。地铁建设难免会对居民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刚开始,出现了少数人在工地上摔啤酒瓶阻碍施工等情况。为此,他跑社区、下工地、进工棚,配合有关方面进行协调、疏导。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他跑了近100个单位,积累了30万字的有关和谐共建的文字资料和大量的影像图片。
因为经常下工地,又爱好摄影,他萌发了用镜头记录这一宏大工程建设的想法。于是下工地的时候,他总随带相机。但是在二三十米的地下,光线暗、粉尘多、噪声大、空间小,拍摄困难重重。他从不打闪光灯,因为闪光刺眼,会干扰工人作业,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情况下,他靠平时练就的基本功手持进行拍摄。
足足5个年头,他持续关注30多个标段的施工进度,往返奔波,以求完整地呈现一个个富有代表性的施工节点。轨道之间接头,焊接时火花四溅,绚烂耀目。但是,好几次他闻讯赶去,都与这个场景失之交臂。那天,已是中午11点,听说石碶地下工地轨道焊接,他匆匆赶去。到了那里只拍了一会儿,工人们休息了,他忍着饥饿等了将近两个小时,生怕吃了饭再赶来错过机会。火花迸溅,铁屑飞舞,他戴着工人给他的口罩,全神贯注,拍着拍着,镜头突然转不动了,原来,是被灰尘和铁末子卡住了——这个镜头就此报废。
2011年1月20日,宁波下大雪,大部分标段停工,唯有西门口和泽民站之间的标段仍在施工,他就踏雪赶去。这时,一个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在他眼前:髙髙的龙门吊在飞雪中来回移动,成捆的钢筋被一次次吊到基坑底下;地面上,一些工人在雪地里艰难地捆扎钢筋,随着指挥员的哨声紧张地劳作,他们的帽子和衣服上,都是雪。张汉楚举起相机,快速按下快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背后,是艰辛有时甚至是惊险。
在地铁樱花公园站,他站在二十多米高几十厘米宽的横梁上拍摄,往下一看,脚底发麻。地下工地少不了水和泥浆,他尽量靠近工人拍摄,工人们浑身泥浆,他身上也干净不了多少。
2016年,《地铁·基石》画册正式出版。宁波轨道交通指挥部、市文联、市总工会等六部门联合举行了“张汉楚《地铁·基石》摄影作品展览暨画册首发式”。地铁工人、街道社区代表和摄影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首发式。一幅幅展现地铁建设恢宏场面以及建设者高大形象的巨幅作品,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作品构图严谨,用光考究,表现手法灵活,人物自然生动。”“广角运用得当,画面充满张力。”“细节处理细腻到位,现场感极强。”面对大家的好评,张汉楚说:“我曾在工厂待过,对工人有深厚感情,所以总是不自觉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工人兄弟。”
2014年5月30日,宁波地铁1号线一期开通;2015年9月26日,2号线一期开通;2016年3月19日,1号线二期开通。截至今日,宁波地铁已经陪伴市民4年半,近4亿人次乘坐过洁净、明亮、舒适的地铁,感受到新时代出行的宁波“速度”。
《都市·脊梁》中山路改造的影像文本
早在《地铁·基石》即将完成的2014年底,张汉楚就关注起中山路改造提升工程了。
中山路可以说是宁波城市的主轴,自唐以来,数易其名。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见证着城市变迁,沿路有范宅、永丰库遗址、西塘河、望京门、天宁寺塔等大量文物古迹以及被称为宁波八大历史街区之一的鼓楼公园路街区。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路几经修整、拓展。它不仅是甬城最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路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厦云集。
进入新世纪,由于中山路道路基础设施老化,整体功能和形象与宁波城市地位不相匹配。2014年4月,宁波市全面启动中山路改造提升工程。
工程东起世纪大道,西至机场快速干道,全长9.2公里,全程分为三段:望京路以西为西段,望京路至中兴路为中段,中兴路以东为东段。工程自2015年初开工,由于地处商业繁华区和交通枢纽,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难以实施封闭作业。且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改造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
张汉楚专注于中山路改造并跟踪拍摄,意在保存宁波城市的记忆。他将一个个施工场景和劳动者的风采,用镜头来定格。通过前后比照,让人们回顾从前,珍惜当下。三年来,他早出晚归,无数次辗转于中山路上,酸甜苦辣,诸味尝尽。
为了了解施工进度,便于拍摄,他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更多时候是步行。好几次一早起来,步履匆匆忘带了钱包、乘车卡。出去时精神抖擞,几小时下来,又渴又累,可是,兜里没有一分钱,还得步行回家。有一次,他从鼓楼一直走到樱花公园附近的家里,疲惫不堪。2018年1月31日,宁波难得下起了雪,他赶上503路公交车,站在车门边举着相机拍。司机提醒他注意安全,并说:“下雪天,你没带伞,等会儿就把我的伞带去吧。”他婉拒,等下车时,雨夹着雪,司机执意让他带伞下车,并说不用还。“也许,司机是被我感动了。那天下午在雨雪中,我在中山路上来来回回走了两个多小时,如果没有这顶伞,还真淋成落汤鸡呢!”
2月1日早上醒来,看到窗外屋顶有积雪,他连饭都没吃,急急赶往中山路某一高楼,想俯拍中山路雪景。要上楼顶,被管理人员一口回绝,他好说歹说,才跟物业主任通上电话。“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我一不会偷窃,二不会跳楼自杀,三不会搞破坏,就为了拍雪景。请你高抬贵手,让我上去拍几张照片。”有生以来他第一次这样求人。好话说尽,电话那头还是不肯。他气得挂了电话拂袖而去。快到大门口时,值班人员追了上来,说主任亲自过来陪他上楼去。于是,就有了画册前部分那张雪后初霁的美图。
曾经,在甬港北路的1号桥,酷暑,室外气温40摄氏度以上。他拍架桥工人,工人们浑身湿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他也浑身湿透,工人被他感动了,倒过来要求给他拍一张,结果,拍出来,背景很清晰,而他本人是模糊的。如今他把这张照片特意保存着,留作纪念。
翻开《都市·脊梁》,一张手绘地图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以中山路为轴线,路边的建筑一目了然,两旁的街巷泾渭分明,大半个宁波城尽收眼底。这幅地图是他和一位美术老师合作完成的。中山路显得如此清晰,如此直观。为了这张地图,他还专门跑到省里去审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都市·脊梁》画册中的图片很美。此前拍《地铁·基石》时,经常是在地下,光线暗,环境差,并且为了凸显一种凝重感,他选择了黑白片。这次,他非常注重色彩。改造提升后的中山路,路面宽阔整洁,沿路的高楼、绿地和谐明丽,赏心悦目,夜色中更是火树银花,绚丽多彩。从画册中,你能看到筑路工程的建设进程、道路的前后对比,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与路的关系。
画面中,工人们浇筑桥墩、铺设管道,在污浊的水沟里排摸,在烈日下进行路面作业,在夜间捆扎钢筋……他们就是一块块基石,铸就了都市的脊梁。画册还展现了他们的工余生活,如清晨用餐,工棚内看平板电脑。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域,但都是如此淳朴、憨厚。为了拍好他们,张汉楚经常到他们居住的简易工棚,跟他们聊天,渐渐地跟他们熟络起来,工人们还拿出家乡特产让他品尝。自然生动的镜头背后是情感的交融。而市民们呢?对改造中遇到的暂时不便,也总是抱以理解和宽容。他们小心翼翼地路过逼仄的改造地带,他们欣喜地观望局部完工的建筑,他们在焕然一新的路边公园晨练……看着画册,你能感受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干劲,一种蓬勃发展的朝气,一种和谐共建的温馨。“他拍摄的照片,十分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代特点与地域符号,使得这本书为研究宁波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著名摄影评论人任悦如是评价。
中山路与地铁1号线,有很大部分地面与地下重叠,张汉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它们的蝶变。
张汉楚曾经迷恋风光摄影。“后来觉得,留下时代的记忆更有意义,从而转向了人文纪实。退休之后,能为宁波的重大建设项目留下一些影像资料,也算是发挥余热吧。”张汉楚开心地说。
本版图片选自张汉楚摄影作品集《地铁·基石》和《都市·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