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孙勇 通讯员陈海云 王渊 陈璐 潘海峰 叶荷雅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5.99亿元,同比增长8.2%;从产业上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实现继续“领跑”,实现增加值41.35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全市(8.9%)高出4.8个百分点,成为我区积极贯彻落实“产业争先”的鲜活注脚。
区划调整后,海曙一跃成为制造强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3.8%;同时,虽然辖区面积由原先的29.4平方公里扩大到近6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仅占约1/6。“一方面是制造业比重大、传统制造占主导;另一方面,要直面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因此,‘产业争先’就要从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入手,一手抓传统制造转型升级,一手抓‘高精尖’产业培育,加快动能转换,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去年底以来,海曙为全区有需求的规上企业开展免费智能化改造诊断,目前进度超过计划的三分之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在上半年省经信委联合省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中,海曙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排名全市第一。
海曙制造业瞄准高端发展,可谓目标清晰。
为此,海曙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咬定转型升级方向不动摇,打出了一套内涵日渐丰富、点位日渐精准、成效日渐显著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今年以来,我区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和区委“三大主题年”活动总体部署,围绕“发力突破”这一主基调,在打好倒逼淘汰落后产能的“外家拳”同时,更加着力打好创新驱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百创汇海”人才新政等“内家拳”,加快动能转换,构筑新的增长结构。
腾出空间让“良币”驱逐“劣币”。今年上半年,海曙区坚持铁腕治理不放松,整治提升80家“四无”(作坊)企业,确定101家年度区重点用能企业,确定41个节能改造第一批项目、12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以及8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实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57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9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35宗918亩。
深化改革,激活一池春水。“今年,在企业投资审批2.0平台的办件量达877件,仅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数就有354件,投资金额达222亿元,其中就有100天内取得施工许可证的乐卡克等项目。”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曙的“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也正逐步健全,评价范围从工业向专业服务业、物流业,和特色小镇、文创园区、双创平台、商务楼宇、综合体等领域拓展,完成了规上工业企业及占地3亩(含)以上规下企业评估取数工作。经初步测算,我区规上工业实现亩均税收39.1万元,规上工业实现亩均增加值120万元。
良性竞争环境下,海曙涌现出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例如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能量锂电负极材料数字化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不久前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锂电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上半年正式投产后,企业将新增年产值20亿元,跃居全球同行业领军队伍;华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加工的绝缘铁件刚刚通过上海铁路局科技成果验收,意味着该产品获得了进入国家铁路的准入证书,在全省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中尚属唯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同样迅猛。前不久,雅戈尔启用全国首个服装智能工厂,西服大货的生产周期从45天缩短到了32天,量体定制周期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5个工作日;宁波培源的汽车活塞表面处理和数字化车间项目也将于年内竣工,预计年产活塞1000万支;电钻生产企业麦克潘特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深耕专业领域,逐步成长为中国唯一的德国钻头协会(PGM)成员,该协会成员企业仅11家,其中亚洲仅2家……
一批培育“高精尖”的孵化器也在海曙落地生根。星箭航天与兵科院等合作建立了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华茂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207所合作签订了建立军用新型材料国家级实验室协议;谭健荣院士领衔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型技术创新中心被评为市级创新中心;中新(宁波)智造产业园项目签约;国家级纺织服装检测分中心落户嘉乐智尚产业园。
海曙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新常态下海曙贯彻落实“产业争先”也选择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围升级。出台“5年5亿”聚人才的“百创汇海计划”,制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双随机”跨部门联合执法;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1032项,占比97.8%;全市首个实现审批事项“无差别全科受理”……如是种种,都展示出海曙争当改革“落地派”的决心和作为,而这些改革红利无疑将成为海曙不断推进“产业争先”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