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我区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近九成

“机器换人”助力农业节本增效

    2018年10月30日 10:1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朱斌)十多台收割机奔驰在金黄的稻田,装运稻谷的货车不停地来回跑,仓库里的烘干机开足马力……这几天,集士港镇种粮大户潘计正的2千多亩晚稻陆续开镰,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与去年相比,潘计正从插秧到最后大米加工,整套粮食生产流程都实现了农机化,这为他节省了不少的人工费用和劳作时间。

  如今,提高农机使用率已是海曙许多种粮户追捧的新招数。截至2017年底,全区各类农业机械1.43万台(套),粮食生产耕种收三项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了87.3%,其中上道路拖拉机505台,纯农田拖拉机418台,联合收割机190台,水稻插秧机154台,谷物烘干机174台。

  随着粮食生产成本“地板”和粮价“天花板”不断挤压农民的种粮利润空间,业内人士分析,惟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这其中,推广高效农机为主的“机器换人”模式正是节本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区既是宁波市的粮食生产大区,又是蔺草种植大区,农机使用率逐年提高是一种趋势。”海曙区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年来农机覆盖率扩大,我区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民购置谷物烘干机等特定农机具继续实行累加补贴。同时,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将自身的经营链条由单一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延长到农产品初加工领域,通过规模生产的办法降低作业成本、增加经营效益,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

  “现在种地难雇人,雇到人也是一笔大开销。”潘计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自己的晚稻收割为例,2千多亩地如果纯人工耕种收,起码得要有一千人的劳力规模,而现在合作社里的6台插秧机,10余台收割机就能轻松替代。“再算成本花费更是不得了。”潘计正说,今年又新购了一台收割打捆一体机,每亩作业成本约50元,较收割、打捆分离的传统模式下降近30%,同时兼顾环保性,为秸秆禁烧及后续综合利用提供了保障。

  高效先进的农机带来的不单单是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由于其以较少的数量实现更多作业,还降低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区农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后几年,全区的农机使用率还会迎来较快发展,一方面成为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为保障粮食生产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机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区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实施一整套农机安全操作、检查、考核等措施,将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监管良好格局。两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和农田作业生产中的农机作业死亡事故。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