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唐慧晔周东旭)千年海曙有着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城隍庙到鼓楼,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史浩、张苍水、万斯同、全祖望到赵叔孺、袁牧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赋诗作,见证了海曙的繁华与璀璨。
海曙楼
明·沈明臣
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
八窗晓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析木流。
戍鼓沉沉催万户,漏声点点滴千秋。
丹山赤水高深处,惟有甘棠咏蔡侯。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乙酉,时任宁波太守的蔡贵易重建鼓楼,取名为海曙楼。于是便有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海曙楼》,由沈明臣所作,沈一贯为记,董大晟为赋。
海曙楼,旧名谯楼、望海军门、奉国军门、明远楼,俗称鼓楼。唐长庆元年(821),时任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今鄞江镇)迁至三江口,在今中山公园一带建起官署,于四周筑一周长四百二十丈的城墙,史称子城,鼓楼即子城南门。
鼓楼初名谯楼,《辞海》释义:谯楼,古时城门上筑以瞭望的楼。可见子城建成之初起分隔官民、保护衙署功效,鼓楼则用于防御、瞭望。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望海军门。北宋建隆元年(960)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随之改称奉国军门。
鼓楼历史上屡毁屡建,几经兴衰。元朝初年,统治者强令各地拆毁城墙,鼓楼亦在劫难逃,被夷为平地。到元末,明远楼遭大火烧毁。明宣德九年(1434),宁波知府黄永鼎重建鼓楼,正面题名“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明万历十三年(1585),太守蔡贵易重建,使之面貌焕然一新,更名为“海曙楼”。此后,鼓楼于清康熙五年、十二年、二十五年、五十二年,嘉庆十八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五年重建或重修。咸丰五年(1855),巡道段光清重建鼓楼,此后虽有增益、修缮,但总体架构未变。
1989年4月,宁波市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见证了千年沧桑的鼓楼获得新生。1997年《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划定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鼓楼公园路街区位列其中。2005年,《宁波城市紫线规划》在旧城区范围内划定了8处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成为其中之一。2017年12月,鼓楼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今年11月,修缮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如今,总高27.51米、建筑面积达1408平方米的鼓楼,虽已不见清人施烺笔下的此番场景,但作为千年古城的象征,它仍是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集地,风华依旧。
它山堰
唐·僧元亮
截断寒流垒石基,海潮从此作回期。
行人自走青山路,涧急水声无绝时。
元亮是唐代的一位和尚,诗才一流。他也是它山堰文献方面最早的记录者,常借用诗歌形式,以形象手法,描绘了一幅它山堰的水利全景图,包括基础、结构、材料、功能、工程主管领导和周边的地理态势,应有尽有。除了《它山堰》,其歌曰:“叠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更是将它山堰这座神奇的水利枢纽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山堰,全长113.7米,位于四明首镇——鄞江。在它山堰修建之前,这里“江”“河”不分,鄞江水位雨季暴涨淹没鄞西平原的土地,旱季暴落农业灌溉缺水,并面临着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的威胁,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直到唐代末年(833),出生于山东的王元暐担任起鄮县令,通过大量考察勘探选定了筑坝之地,组织人力修建它山堰,它山堰起到阻咸蓄淡、泄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作用,造福一方。经过历朝历代多次整修,它山堰完好保存至今。百姓世代感恩纪念王元暐,修建遗德庙,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十月初十举行鄞江庙会,这个习俗传承至今。
它山堰也造就了富庶繁华的鄞江镇。鄞江镇处于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是物资交换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而它山堰的修建又使得鄞江镇具有了农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条件。四明山区的物资集中运至鄞江镇上,通过南塘河集中转运至宁波市区,甚至从明州港运至海外。水运的发达带动贸易的兴盛、经济的繁荣。
千年它山堰,今朝承盛名。2015年10月,它山堰被国际灌排委员会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它山堰仍然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从古至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服务,在生机勃勃的田地间耕耘出新的希望。
双湖竹枝词(选五)
清·全祖望
侬家日月湖边住,题过杨柳又桔枝。惭愧庆封新乐府,谁教传遍冶春词。
广生堤放唱溪娃,大坂秧田曲子嘉。蓦地清风吹别谱,一声声是浪淘沙。
春晚洋山鱼计盈,满湖小种亦神清。郎船夜傍竹洲宿,天半天封塔火明。
长日划船烂绮霞,钟家渡过又黄家。郎今底事浪游去,待放菖蒲九节花。
东楼万卷架渠渠,知是楼三学士书。郎若不辞勤汲古,一瓻妾愿供双鱼。
全祖望出生于烟屿北,和月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我国清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在月湖的双韭山房中,写下了不少学术评价很高的著作,其中就不乏月湖的影子。特别是在《湖语》一文中,全祖望这样描述月湖文化之“醇”:“湖水之静深,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洁,足以励清节;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机。”可见月湖对全祖望的影响之大。
如此令全祖望心心念念的月湖,又名西湖,水域面积9公顷,开凿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于月湖延聘名儒“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四明学风为之一振,浙东学术自此萌芽。元祐八年(1093)至绍圣间,知州刘淑、刘珵先后疏浚月湖,“以积土广为洲,遍植松柳”,月湖十洲从此形成,风光盛于一时。据文献记载:“湖中有汀洲岛屿凡十,曰: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岛、松岛(即竹洲)、花屿、竹屿、烟屿。”众乐亭、憧憧二桥、偃月堤、广生堤、寿圣寺、十洲阁等成为月湖十景之主景。
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于月湖建高丽使行馆,月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南宋建都临安,明州(宁波)接近京畿,宗室能臣相继来此主政。在“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史氏家族经营下,月湖周边书院、藏书楼鳞次栉比。“淳熙四先生”讲学月湖,形成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学派——“四明学派”。宋元之际,鸿儒王应麟在月湖边潜心著述,由此诞生的“深宁学派”对元明清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植于月湖的文化精神至今绵延不绝。如今,月湖碧波依旧,比历史中的描述更具时代韵味;素负盛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历时450余年,仍巍然屹立于月湖芙蓉洲……古城悠悠,历史迤逦而行。今年11月,天一阁·月湖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月湖又一次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忆四明山泉
唐·施肩吾
爱彼山中石泉水,幽深夜夜落空里。
至今忆得卧云时,犹自涓涓在人耳。
施肩吾是唐朝状元,令他神往的不止四明山泉,还有四明山峰。其诗《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曰:“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描绘出四明山之高、之静。
和施肩吾一样,古代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客皆为四明山景所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屡记东晋名士对浙东山水之赞词。唐诗之路,不少诗人涉足四明钟山水之灵秀,觅仙踪而忘返。李白梦游,登峰望海而高吟:“四明三千里,朝起赤霞城”;贺监归隐,自号“四明狂客”……以及两宋之曾巩、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乃至元明清之王守仁、袁枚等官宦名流、高僧雅士更是大量涌现。他们借地发挥,咏物言志,流风余韵,终久不泯,遂使四明大地山光水色、人文景观闻名于世。
四明山也是海曙的一块宝地。自区划调整以来,海曙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期间,章水、横街、龙观对生态红线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李家坑村、李岙村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村庄;“四明山樱花节”“五龙潭山水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人气爆棚;向阳舍农场等一批农业综合体经济社会效益凸显,此外章水贝母中药材基地建设,四明山休闲运动谷等逐渐打响海曙健康产业的四明山品牌。
未来,海曙四明山区域将迎来新一轮生态发展良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龙头,转动生态环境优化、产业转型提质、乡村品质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人文魅力彰显等各环节工程,不断扮美扮靓四明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