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改革开放看嘉兴丨姚虞明:乡村医生有“三变”

    2018年11月29日 16:3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人物名片】

  姚虞明,男,1954年生,海盐县秦山街道许油车村人。现任海盐县秦山街道许油车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多次获海盐县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4年,他被评为年度“嘉兴市群众满意的社区医生”。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11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郁馨怡通讯员张晓滢陆芳燕)曾几何时,他们在村头留有一盏灯,默默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

  曾几何时,他们背着红“十字”药箱穿梭在田埂上,行色匆匆;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赤脚医生。姚虞明就是其中之一,经历48年风风雨雨,他依然坚守在生他养他的地方,做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

  

  农村医生称呼之变

  姚虞明很守时。

  64岁的他几乎每天早上7点都会准时到卫生服务站上班。“病人希望我早点开门,我就早点。”姚虞明说,卫生服务站附近工厂多,有些工人希望趁着上班前的时间配点药。

  这不是一句虚话。48年来,姚虞明一直身体力行。

  1969年底,刚初中毕业的姚虞明就被大队里挑选为赤脚医生。“虽然当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要给人看病还是先得向老医生学。”姚虞明说,当时他被派去邻村有一技之长的老赤脚医生那里拜师学习,后又到海盐县通元地区医院进行了短期培训。

  学成归来。回到大队后,姚虞明便跟着在大队蹲点的周德顺老医生出诊,一跟就是三年。“当时,我们大队有四个赤脚医生,主要治疗的是一些感冒、胃肠炎等常见病。不少轻症,开两副药吃或打两针就好了。若是遇到重疾,赤脚医生也是一直要守着,甚至是一路陪着去县里的医院。”姚虞明回忆道。

  

  挑战很快就来。一段时间,血吸虫病流行,姚虞明白天常常肩背药箱穿梭在田野村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此外,他还要挨家挨户打防疫针,发动大家一起埋钉螺。

  “干一行,爱一行”。抱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对村民的责任心,姚虞明抓住各种培训、自学、进修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1982年,姚虞明在海盐卫校脱产进修一年后,获得了《乡村医生专业结业证书》。1996年,姚虞明又通过考试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许可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日益提高。赤脚医生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医生。

  2004年,许油车村村委旁建起了许油车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姚虞明当上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在中医适宜技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他,在当地甚至周边村、镇有一定名气,慕名来找他治病的人不少。

  

  农村医疗条件之变

  姚虞明对现在的工作环境很满意。

  走进许油车社区卫生服务站,150平方米的房内,全科诊室、药房、中医诊疗室等一应俱全,还有全自动电子血压仪、牵引椅、康复踏步机等仪器。

  “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姚虞明接诊很忙,中医诊疗室可容纳六七个个病人同时做针灸、拔火罐。不仅如此,服务站还有药房医生和护士,可以配合为病人服务。

  “现在,我们用的针灸针也是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了。回到40多年前,条件可没有这么好。”姚虞明感慨道,当时的卫生室用的是大队的两间房。一间用来给值班的赤脚医生休息,一间则隔出一半作为药房,另一半用来当诊室。医生一个人就要完成问诊、配药、治疗等工作。

  在姚虞明的记忆中,当年的农村缺医少药,药箱里除了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剩下的就是红药水、碘酒、阿司匹林了。因此,“红汞碘酒阿司匹林”也就成了当时赤脚医生的别名。

  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药品匮乏,赤脚医生要识草药,会扎针,靠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村民治病。姚虞明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上山采药,周边的秦山、丰山还有南北湖的几座山都去过。

  如今,姚虞明没有这样的忧虑了。自从《海盐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许油车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人员、药械、财务、绩效等都由秦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药品一律实行零利润药价,配给村民们的药品质量更有保障了,老百姓看病的负担也减轻了。

  

  不仅如此,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也时常“沉”到村里。“今年夏天,我们中心开展‘冬病夏治’活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四个,姚医生这边就是其中一个,一天有一两百人来治疗,十分火爆。”秦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陆芳燕说,为了保证村民的旧疾能有效得到医治,中心医院还下派了七八名医生到村里帮忙。

  据了解,海盐县正在开展“共享中药房”的普及,今后一些患慢病的村民还能足不出户配到中药。

  

  农民保健观念之变

  “姚医生,我肩周炎犯了,帮我治疗一下。”

  “姚医生,最近咳嗽鼻塞,帮我看看配什么药好。”

  ……

  如今,到许油车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姚虞明看病的患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村民。

  有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村民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提高了。68岁的安静桥村村民宋金林有腰肌劳损的老毛病,平时有身体不舒服就会来找姚医生。“姚医生的医术信得过!而且现在到卫生服务站针灸治疗,原本16元的针灸费,报销后只要自费7元。”宋金林说。

  

  有小病小痛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遇到危重一点的疾病,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可以提供快捷的转诊服务。“如果我们这边有病人需要转上级医院,联系120,十多分钟就可以把病人接去。病人的既往病史都可以从我这边上传给上级医院。”姚虞明说,自从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村里的病人可以转诊到县域内任何一家医院。

  随着农民医疗保障的完善,乡村医生肩上的担子也重了起来。姚虞明除了为村民看病,还要负责整个村公共卫生服务。他身上肩负着许油车村1200余户、4000余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和慢性病规范管理。

  

  作为村里的老医生,他熟悉每位村民的身体状况,哪户家里有慢性病患者,哪户家里有65岁以上老人,他都能掌握清楚。

  以前,村民的健康自己管,如今,村民的健康乡村医生来管。2016年底,海盐县推行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姚虞明又多个“家庭医生”的身份。目前他服务管理的签约村民有1850人。

  从早上七点卫生服务站开门,晚上八九点还在为村民做健康管理登记,姚虞明一直忙着穿梭在卫生服务站、村民家中。他说,当乡村医生那么多年,这些辛苦都已经习惯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一般小病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处理好,就是给老百姓经济带来实惠。

  

  【记者手记】

  乡村医生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最贴近农民的健康守护者。通过姚虞明这位乡村医生的亲历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一步步的变化,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简陋的卫生室到宽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从看病没有保障到可以享受签约医生的待遇。村民看病不再难,乡村医生和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王杨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