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婷婷 通讯员顾东栋
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处置?小城镇周边环境整治是否能做到位?怎样让镇里的水清起来?随着城市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今年以来,海曙区将城市管理“精细化”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和管理薄弱区域,做到全覆盖。
城乡一体加快农村垃圾分类步伐
走进洞桥镇罗家漕村,只见眼前道路整洁如新、墙绘诗情画意、庭院鲜花遍地,各家各户门前皆安置了小巧实用的垃圾分类桶,不见往日卫生死角垃圾成堆的状况。
原先脏乱差的环境,经过村里的统一部署和村民齐心努力,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规划。如今,整个村庄变得更加整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村民们以及前来参观的其他镇、村代表纷纷竖起大拇指。
记者接着来到石臼庙村,穿行在宽街窄巷间,看不到垃圾废物、柴草杂物。原来,为了让村民们树立起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石臼庙村采用“户内桶分类上门收集”模式,建立了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将家里的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统一放到村里的垃圾分类投放点,由村督导员统计,对于做得好的家庭,每季度一次给予积分奖励。
“往日小巷里物品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现在这些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项阿姨指着家附近放置的垃圾桶开心地说道。以前,大家不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习惯了将各类垃圾混装,现在,通过学习培训和宣传,村民们觉得这样分类既卫生又科学。如今,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美丽的乡村环境,让他们有满满的幸福感。
说起农村垃圾分类,2016年起,我区顺应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全面启动了打造全民参与、覆盖城乡的垃圾分类工作“升级版”,深入推进“垃圾革命”,破解农村卫生保洁、垃圾处理难题,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
“看似无用的垃圾,变成了能源,重新返还给老百姓,这样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西乡片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区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海曙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已达106个,占167个行政村的63.47%。由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的顺利推进,海曙区半年度垃圾总量同比负增长3.75%,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生活垃圾增量控制负增长的区,有效实现了垃圾减量,尤其是农村垃圾减量的目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今后,海曙区将继续因地制宜,循序推进30个行政村开展工作,使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4%;继续指导服务好各镇(乡)、行政村创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乡镇。同时,巩固垃圾分类成效,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向纵深推进,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中来。
因地制宜奏响农村排供水新乐章
“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流,洗菜、淘米再也不会遇到‘黄汤’。”龙观乡李岙村的陈学峰笑着说。用上清澈的自来水,已逐渐成为李岙村村民生活的常态,陈学峰只是该村切身受益群体中的一个。
“过去,很多村民因为缺水都不舍得用水,自来水进村入户后实现天天有水用,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该村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现在村里通水通路,老人用水还能有补贴。放眼整个龙观乡,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从“有水喝”转为“喝好水”“喝放心水”。据悉,龙观乡共有独立水站15个,并将符合条件的村庄独立水站纳入镇自来水厂供水工程。
这几年,海曙区重视农村饮水安全,目前已完成13座村级独立水站的标准化创建。根据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规划方案,海曙区计划由自来水公司将符合条件的镇村纳入城市大管网供水或乡镇水厂供水体系。同时,在地理环境允许的地方建设联村并网工程,对横街、章水、龙观山区部分自然村所在的村级独立水站进行单个独立水站提升改造,以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民饮水安全工程是“五水共治”保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农村饮用水由大管网供水、乡镇自来水供水和村独立水站供水组成。”区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管网供水包括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洞桥镇、石碶街道的部分平原村庄,3座乡镇水厂供应鄞江镇、龙观乡和章水镇的部分村庄;另有86座村级独立水站负责山区村庄的供水,覆盖3.78万个农村户籍人口。
同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海曙区“五水共治”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围绕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基本目标,海曙区积极抓好人员管理、设备工具管理和管网、终端巡查工作、终端环境维护工作、抢修工作等,在运维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工作,确保设施有效运行。
记者从区五水共治办了解到,目前,海曙西片区9个镇(乡)、街道以及望春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调查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西片区各镇(乡)、街道的1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总体进展良好。
在推进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过程中,我区出台了湖长制实施方案,实现区、镇(乡)、街道两级湖长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河长实行了在线考核,有效提升了河长巡河率。”据介绍,今年我区在石碶、古林等6个镇(乡)、街道进行河湖库塘清淤,已完成10万方清淤目标。
海曙区五水共治办负责人表示,五水共治是一项夯基础、利长远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下阶段将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善落实河(湖)长制、切实强化督查检查、让绿水青山永驻海曙。
提档升级刮起环境整治“绿色旋风”
农村环境治理点多面广,每个村子面临的问题又各不相同,如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因需施策?海曙区给出漂亮的答案: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
随着“轰隆隆”的声响,近日,石碶街道石碶菜场附近的20间违建店铺被逐一拆除,占地多年的“顽疾”终被彻底解决。原先菜场门口的石源北路路面狭窄,不方便车辆和行人通行,拆除后,将拓宽路面间距,改善街道环境面貌。
无独有偶。从原来的破旧、杂乱到现在的整齐、美丽;从一个违章搭建村变成精致江南小村,古林镇张家潭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走进西王漕自然村看到,白墙黑瓦,路面平坦,车辆进出秩序井然,主题墙绘赏心悦目,整个自然村面貌大为改观。
今年是古林镇环境卫生提标年,张家潭村的西王漕自然村作为典型的“两路两侧”村庄,在这次环境整治中效果尤为显著。除了道路,村里小巷弄里的房子,也由原先的小型棚户区变成了小而紧凑的“排屋”。之前建筑垃圾偷倒严重、村民杂物废弃物乱堆的场地,也经过多次清理,改造成了绿荫停车场,解决了垃圾倾倒、占道停车、村民停车难等问题,与旁边成片的农田一起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海曙西片区,还有些村存在老观念、老思想,认为环境整治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难以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怪圈。”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家潭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应该真正将整治进行下去,进一步探索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我区把“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有力的举措开展攻坚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各类环境问题点位整改649处,清理堆放垃圾和拆除物5140吨、拆除违法广告2.2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25万平方米,使得“两路两侧”“四边区域”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同时,各镇(乡)街道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消除村庄周边、山边角落、村级公路周边等管理盲区,不断推动环境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有效提升了城乡综合品质。
新闻1+1:
集士港镇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林婷婷通讯员熊开平)近日,记者来到集士港镇,看到镇环卫站正在将收运来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据悉,镇环卫站经过修建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中、密闭、绿色”转运,垃圾转运能力和转运效率明显提高。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建设美丽集士港,创造美好整洁的生活环境,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该镇环卫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转站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已经日渐完善。”集士港镇环卫站站长周锡平告诉记者,每一天,一辆辆垃圾清运车通过“以桶换桶”的方式收运了各村社的生活垃圾;然后,运到集士港镇环卫管理站进行压缩处理;最后,使用专业密封的箱体清运到区垃圾焚烧场进行处理,整个运输过程没有任何气味或液体滴漏。
为了减少垃圾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环卫车会直接将垃圾桶带回环卫站进行清洗,经过清洗的垃圾桶整齐排放、晾干,等待着再次使用。现在,临时的垃圾房已经都被撤走,各个村正在推行2+2的“四分法”,逐步落实垃圾的分类收集、密封清运。
下阶段,集士港镇将在制定《集士港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设施体系、分类体系、监督制度、宣教制度,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实现垃圾分类的常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