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见习记者崔宁 通讯员钱怡丰 周秉 张烨 虞默之)“2019中国养老产业展会”将在广州举行,“2019第一届机器人+智慧养老产业论坛”将在上海举行,“2019中国(北京)国际智慧养老产品展览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月起,一系列的智慧养老产业论坛、博览会在全国各地将陆续举办,养老问题从没像今天这样牵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作为宁波的老牌中心城区,海曙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亦逐年加快,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曙区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39万,80周岁以上2.47万,其中,百岁老人69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面对需要养老的人越来越多,老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全社会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仅靠单纯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难以满足未来养老需求,海曙主动创新求变,积极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抢抓“智慧养老”新风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显难题
中心区居民老龄化
在海曙,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在公交车上,抑或是在公园超市,头发花白的老人随处可见,老旧小区自不必言,即使是在新建小区里,也时常可见老年人甚至残障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身影。同时,外地随迁老人逐渐涌入,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更为海曙养老工作带来压力。
目前,我区共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265个,其中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6个,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61个,乡镇街道居家中心5个,社会居家中心4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随着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养老、便利生活、乐享晚年的新要求,对于新的服务尤其智能服务的需求逐渐显现。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使用群体。不少老年人还纷纷购置电脑,在家上网,也有部分老年人会借助社区里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如社区里的电子阅览室,来获取网上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上网的老人中,86.07%有微信,超过半数的老人会使用视频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发红包等功能。与家人联系更加紧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多了。
然而,手机、电脑上网所体现的只是老年人在“智慧养老”方面的一小部分需求,他们的意识、观念也会随着养老政策、养老服务条件的改善而改变。但可以看见的是,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的其他需求正日益提升,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居家照护方面的需求尤为明显,这类人群行动不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子女大多也上了年纪,做不到时时刻刻陪在身边,意外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在家享受“智慧养老”,成为海曙区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破痛点
引入移动互联技术
引入移动互联技术破养老痛点,“智慧养老”是关键。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能够帮助养老机构、社区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2016年,早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之前,海曙就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智慧养老”的概念,先后试点推出56805680热线电话、甬城智慧养老APP、甬城智慧养老电视机顶盒“甬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三位一体”促进互联网与养老供给的深度融合,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而始,由点及面向外辐射,为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提供便利。目前,8个街道4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已完成智慧养老机顶盒安装。此外,平台内商家第二次招标亦将于明年初完成,届时商家数量从原来的7家增加至10家以上,养老服务类目不断完善,涵盖老年人生活服务及健康咨询、养老项目预定、叫车等智能化功能。数据统计,甬城智慧养老平台点击量达115000次,电视机机顶盒安装量达8000台。今年底,甬城智慧养老的APP端和甬城智慧养老电视机顶盒已全面完成界面适老化改造。改造完成后,界面删除整合了重复类目,视觉上和操作上更简洁,更便于老年人使用。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以信息化为手段,建设集行业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管理,促进各类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之后,老年人的照护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申请审批等内容都将在平台上得到体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老年人申请家政服务这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例,以往老年人办理申请,需经由社区、街道、区民政局等“关卡”的审核认定,待批准需耗费较长时间,“今后,社区只需将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输入平台,街道、民政局就会看到报送信息,评估机构会立即上门对其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再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我们,最终确定该申请人属于哪一级的照护等级。”所有的办理事项都在平台上流转完成,实现老年群体申办的“最多跑一次”。
提服务
借力提速“智慧养老”
“要以更加开放、共赢的心态,引入优质资本、培育本土品牌、公办民营先行、信息平台助力等多方面举措优化养老市场环境,持续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切实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区9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100%社会化运营,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占比达到40%。“我们将持续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建民营’模式逐渐推广覆盖的基础上,融合‘智慧养老’技术。特别是探索通过智慧信息手段解决农村与边远地区的就医、就餐等服务覆盖的可能性,促进基层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在鼓楼随园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智能服务项目是亮点。记者一进门,便看到一楼文娱活动区内,约20名文昌社区的老年电大学员们在与智能手机“亲密接触”,本学期的课程主题正是智能手机的学习与使用。课程结束后,又有两位老人前来,点开电脑视频学习起了健康手指操。
“我们目前主要有智能床垫和智能手环这两项。”鼓楼随园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床垫通过将半个火柴盒大小的数据显示器放置于老年人床底下,由此获取心率、呼吸率、睡眠程度等数据,随时掌握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而智能手环则具有定位功能。“之前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我们通过智能手环顺利找到了老人。”该负责人说,那位老人92岁,那天就跟周围人说了一声有事出去,却没说具体去哪,过了好久也没见她回来。“老人身上刚好佩戴有智能手环,于是我们就通过定位功能,很快确定了她的所在位置并找到了她。”原来,老人是在医院看医生、配药,一时忘了时间。
前阵子,以失智照护为特色的白云智汇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白云街道联南社区正式开业。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专门打造了一个智慧化信息平台:“等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居住在此的老人参加了哪些活动,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等内容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显示。”家属则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及时了解老人住在这里的相关情况,也更放心。通过智能化养老系统,实现对失智半失智老人的智能预警看护,让患有重度认知症的长者也能得到全面照护,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就近智慧养老生活圈。
新闻1+1:
智慧阅读进社区
有声读书馆筑造精神养老新高地
海曙新闻网讯(见习记者崔宁通讯员周秉虞默之)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街道社区在“智慧养老”方面做了新的有益探索,借助这一技术手段丰富“家门口养老”的精神内涵。
近年来,有声阅读不断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追捧,无论是在前阵子刚举行的“第四届浙江全民阅读节——书香之城主题分享会”上,还是平时的各大商业广场中,“有声阅读馆”“朗读亭”的身影悄然而现,通过智能科技手段,为读者带来了阅读方面的新体验。
“智慧养老”的内涵并不单单体现在“看得见”的基本生活方面,也体现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前不久,我们和喜马拉雅阅读软件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算明年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门打造一间专属于老年人的‘有声阅读馆’。”西门街道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设想中的“有声阅读馆”将采用智能语音控制人工智能音箱的技术,将“喜马拉雅”背后的海量内容通过音响传送到老年人耳边,借第三方智能技术,为老年人带来阅读、娱乐等方面的新体验,在使其“老有所学”的同时,更能“老有所乐”。
“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技术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采用语音控制这一简单易上手的模式。”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年人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系统任意“点单”,听书、朗读、配音、听甬剧等自不在话下,还能通过语音查天气、查交通,文字和语音同步提供所需信息,不仅通过技术手段丰富了晚年文娱生活,更极大方便了生活资讯的获取。
无独有偶,白云街道安丰社区在打造“社区客厅”的同时亦采用了同一概念,2800平方米的“社区客厅”内将出现“智慧身影”,在进一步提升社区品质、增添书香味的同时,亦为社区老年人养老生活增添一抹“智慧亮色”,使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学技术给晚年生活带来的“智慧之乐”。
新闻链接:
养老云平台、关怀日历
高校学生设计智慧养老产品
12月18日下午,首届“亲和宇宙杯”重点高校银龄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
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本次大赛是公益力量对于打造垂直化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首次尝试,旨在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加速养老产业的创新转型与升级发展。
11月25日至12月18日,经过激烈的初赛、淘汰赛和分赛区决赛后,10个项目团队从全国100多个项目团队中胜出,角逐总决赛冠军。他们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
这10个项目,将大数据、智能化、医疗、健康管理、临终关怀、社区居家服务管理、适老化设计与养老产业结合,体现了涌动在养老产业创新创业思维中的内在原动力。
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颐乐EGO(Enjoy Getting Old)智慧养老云平台,是针对当前老年医养难题设计的新一代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是一名1996年出生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其项目展示,该平台由用户端(老年人及其家属)、医院端(社区医院及上级三甲医院)、云端数据库三部分构成,可实现一键求救、健康监测、档案管理、远程康复、延续护理、健康咨询、社交等功能,打造“用户→检测硬件→平台→医务人员→用户”的实时互动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政策落地。场内评委、专家和投资人士均对此项目欣赏有加。
而来自厦门大学的lenkalendar(智能关怀日历)团队项目负责人郑曼琳讲述,项目构想的来源是外婆。郑曼琳的外婆是一位独居老人,因和儿女联系过少而十分孤独,同时,她的儿女也因为工作忙碌未能陪伴母亲而心存愧疚。于是,郑曼琳设计了一款日历,左边是实体日历,每天可以撕掉,右边是智能日历,儿女可以通过设备下载APP,父母在日历上写任何话,都可即时传输给儿女。
(原载于2018年12月19日澎湃新闻,选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