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林婷婷通讯员徐浩跃)沿街小巷里米香四溢、蒸汽升腾;河道两岸上巡游互动、人声鼎沸;文化礼堂内载歌载舞、掌声不断......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1月2日,第四届古林米食节在蜃蛟村和前虞村举行,记者前往感受了这场温暖幸福的跨年盛宴。
冬日的寒风呼呼作响,而村庄却因米食清香的包裹,充满阵阵暖意。米食集市的摊位前,白糯的年糕、香甜的灰汁团、热腾腾的米馒头等米食产品,让村民和游客大快朵颐。蜃蛟村村民全雪英和邻居一起来过节,她们手里拎着一盒盒灰汁团、方糕,笑得合不拢嘴。“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就喜欢吃米做的点心。”还有许多村民表示,这些米食都是他们儿时的记忆,品尝米食就是味蕾的享受。
“火膛红旺旺,年糕年年高;蒸笼蒸汽冒,蜃蛟百姓顺。”搡年糕的地方,总是人气最旺的。9位师傅在土灶边做起了年糕,一边给游客介绍搡年糕的讲究。
紧接着,师傅们开始在捣臼前做糩,取蒸熟的糯米,倒到捣臼里搡烂后,搓成条状,并趁热摘成小团,放在草席上,糩就做成了。
在蜃蛟村文化礼堂旁,村民们还在制作一款名为“擂沙肩”的点心,芝麻炒熟后,掺和白糖,再将煮好的糯米搓成饭团,在装有芝麻白糖的盘子里滚一滚就成了。“以前,蜃蛟村人相亲,丈母娘中意未来女婿的,就会拿出‘擂沙肩’作点心,意思是要将女儿女婿擂在一起,‘沙’是指白砂糖,表示甜甜蜜蜜、白头偕老。”
古林的每种米食,都是情感故事的载体,都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据了解,在古林镇蜃蛟村芦家桥,有一处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芦家桥遗址,村民们会在年末制作各式米食点心祭祀,辞旧迎新,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17年,原农业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落户古林,为传承发扬当地的手工米食制作传统和米食文化,集结全市优秀米食制品,近几年,古林每年都举办米食文化节,着力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米食名片,呈现古林更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情怀。
在蜃蛟村文化礼堂露天大舞台,6个本地优秀文体团队正在进行戏曲专场演出,戏曲种类包括越剧、甬剧等。参演越剧《盘妻索妻》的演员杨霞说:“天气很冷,但村民们的热情激发了我们演出的激情,只要大家看得听得尽兴,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米食节除了常设的米食集市、手工草席编织、捏面人等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古林绿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外,还安排了戏曲专场、小品专场、水街巡游、美食趣味定向赛、食材雕刻等活动。此外,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爱心晚会,把数位感动古林的好人请上舞台,让他们的爱心事迹为第四届米食节划上温暖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