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宁波日报]为留乡愁传家风,耄耋老人修宗谱

    2019年01月09日 17:1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朱祥太老人翻阅新修的《朱氏宗谱》。(张立 陈朝霞摄)

  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张 立史 媛

  “朝廷名臣世守忠良,辅邦佐国丕启承强,子膺永文可大与久,维善德祥本崇孝敬……这一代刚好到了敬字辈。”上周五,笔者来到海曙区章水镇朱梅村,见到了92岁高龄的朱祥太老人,老人拿出新修完成的朱氏宗谱开心地说,第一册宗谱已顺利编修完,接下来要修第二册,要把“有故事”的宗谱传给后代子孙,传承家风。

  祖先是谁、来自哪里、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一本宗谱是中国人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也为每一个中国人打上根的烙印。

  谈起修宗谱的事,朱祥太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我小时候跟着族人到上海做学徒,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了家乡,参加土改后就在村里供销社上班。”朱祥太老人说,在村里工作的时候,他曾经听闻村里有几本宗谱,从清嘉庆年间一直续编至民国。由于宗谱属于“贵物”,常年放置于祠堂,平常不能随意翻阅。直到有一次村民提议修葺祠堂,宗谱才“露脸”。

  当见到宗谱时,朱祥太发现几本厚厚的族谱均出现破损,后来被告知,原来宗谱经历过几番战火与动荡,才留存至今。“当时我就想,原版的宗谱如此珍贵,频繁翻阅必定会造成更大损坏,是否能新修宗谱,让同族村民珍藏。”当朱祥太老人把想法告诉几位同族乡亲时,却发现大家不了解宗谱的事,这就更坚定了老人要修好宗谱的决心,“我如果不抓紧修好宗谱,等下一辈修起来可能困难会更大,甚至就没人想起修谱了。”

  1996年,已退休的朱祥太老人开始潜心修宗谱。小学毕业的他硬是逐字手抄宗谱,遇到残页或记录不详之处,他向村里老人咨询,甚至跑到山上与祖坟比对。“他不会骑自行车,外出考证时都是步行。”朱祥太的老伴在一旁说,这么多年下来,村里就他一人在忙修谱的事,因为别人也帮不上忙。

  笔者看到,新修好的《朱氏宗谱》共有四本,上溯北宋年间的先祖朱朝范,下至如今5岁出头的孩童,共传32代,其中详细记载了族人成就、工作变迁,丰富了传统家谱的内容。如补充了离乡在港的朱善佐先生一路打拼,后在香港创办“宝亨行”,成为钟表业三巨头之一的事迹。

  宗谱得以流传让朱祥太老人感到骄傲。“我在修谱过程中,陆续与几位朱姓同乡取得联系,其中有位同龄老人,通过宗谱找到了自己的爷爷名字,证实了自己的祖籍是朱敏村。”朱祥太老人说,有了宗谱就像有了根,不少现在居住在昆明、武汉等地的朱姓同乡纷纷致电或写信表达了“寻根”的意愿,还有一位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朱国平老师傅,更是赞助了一笔印刷费,还希望能回乡祭祖。

  “第一册宗谱印刷了50本,我还另外印了几本小家谱发给同乡,同乡们补充完善家族记载后,我就能确保新宗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朱祥太老人说,若干年后,当后代寻根问祖,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家谱翻看,铭记祖先的功德,知悉家史家风家训。

  不过,朱祥太老人也有一丝遗憾,就是宗谱记录得并非详尽。“因此,我正抓紧时间编修第二册,希望能补上更早年间的朱氏家族历史,拼出一条枝叶丰满的家族脉络。”朱祥太老人说。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