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古籍修复唤醒沉睡的古书

    2019年01月22日 11:1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超通讯员王伊婧)连日的冬雨终于散去,久违的和煦暖阳洒进天一阁。

  在古籍修复中心里,“85后”古籍修复师谢龙龙正专心致志地修复着一本《吴氏家谱》。此时,他已经修补到最后一页,原本团成一团的泛黄薄纸,被他一点一点地摊开,还原古籍纸张本来的样子。阳光透窗照在桌子上,古籍黄纸多了一抹亮色。

  外厅,谢龙龙的同事也正在认真地修补家谱,一般的细小虫蛀他们都可以独立完成修补,而破损严重的书籍就要交到谢龙龙手上处理。在一次次的磨砺中,这位年轻的修复师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老师傅”。

  1996年,天一阁成立古籍修复小组。时光飞逝,23年间,修复小组由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了如今十三人,团队里老中青三代修书人共同面对着三十余万卷古籍,修补着其中的“残卷”,让一本本古籍重获新生。

  谢龙龙是团队里青年的代表人物,沉默寡言的他自诩非常适合这份工作。2011年,他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毕业后,来到天一阁博物馆就职。这八年里,他从未想过离开。

  “修补一本古籍大致要经过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等十余道工序,修复一页纸有时候要花几个小时,需要很专注地坐着。”谢龙龙说,他不爱说话,而修复古籍的工作刚好就需要“不说话”的人。“有时候大家埋头苦干,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他说,这种安静、专注的工作氛围很难在其他单位找到。

  虽不善言辞,但谢龙龙并不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他喜欢弹电钢琴,玩游戏,还喜欢“SNH48”组合,这些都与他在修书时的形象截然相反。“我一开始也很浮躁,耐不住寂寞。”谢龙龙说,他的大学同学中,如今只有五个人还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自己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他看到自己修好的古籍发挥了巨大的学术价值,这令他很有成就感。

  而在谢龙龙的师傅王金玉眼中,谢龙龙和其他古籍修复师都是“孩子”。作为古籍修复中心的主任,她在天一阁工作了40年,经手的古籍不计其数,见证了天一阁的古籍修复中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同于单纯的修古籍,从事管理工作就要考虑长久,就要真正地建立一套可以传承地古籍修复工作机制,更规范的保护好古籍、修复好古籍。”王金玉说,为进一步提升和规范传统修复工作,探索出一条传统修复技能和现代科技保护相结合的文物保护道路,她四处请教高校老师和各级博物馆专家,推动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科技保护实验室,增购了一大批设备设施,全面提升纸质类科技保护和传统古籍修复技术水平。

  2009年底,天一阁古籍修复中心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资格和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称号。2016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成功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金玉成为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人。

  “人才缺失是目前古籍修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王金玉认为,自2008年至今,天一阁古籍修复中心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签订了《古籍修复与鉴定》专业的大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指导与培养,从中择优录用了一批古籍修复专业的好苗子,不断地充实部门的修复人才队伍,谢龙龙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培养起来的人才。

  “古籍修复不是简单的装裱,不仅需要通晓中国造纸术、印刷术、古代文学等传统文化,还要了解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王金玉说,复小组不断创新古籍修复保护技术,进一步解决了酸化、脆化、虫蛀、霉烂等疑难问题,再加上脱酸、防霉、防蛀等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着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我们都很尊重她的能力。”90后古籍修复师张婧说,表面来看古籍修复工作很枯燥无趣,实则却充满了挑战,正因如此,所有人都把王金玉看作“师傅”。

  年轻的张婧没有像谢龙龙一样沉浸在修书的世界里,她偶尔会与背后的同事说两句话,缓解一下“沉闷”的气氛,而最多的话题是“找对象”。“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得就是书,但却有很多年轻人没有恋爱。”张婧说,这是修书人特有的“孤独”。

  天一阁里,古籍还在一本本地被修复师们的巧手复原,阳光铺满了他们的桌子,暖意透过双手缓缓流淌进古籍中,仿佛激活了历史。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