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让助老养老“都挺好”

从“被服务”到“服务者”,从“生活助老”到“享受养老”,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成为老人幸福集聚地——

    2019年04月30日 14:2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何谓居家养老?按照网络搜索的定义,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哦,原来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养老服务方式,听起来并无任何稀奇之处嘛。

  “但在我们西门,却完全不一样。”说话者是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主任陈忠潮,热情好客、能言善道的他特意向我们强调,不同于其他镇(乡)街道,他们这儿是“居家养老互助中心”。

  那么,两字之差,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就此迈上了探访之路。

  废弃房里诞生互助中心

  “你们来啦!”一出轨道交通1号线大卿桥站B口,便看到了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主任陈忠潮的身影,“说好了要带你们去看看中心的‘前世今生’。走,我们现在就出发!”

  沿着中山西路向西直行一小段路,随后拐入文化路,继而进入胜丰路。约一刻钟后,我们便来到了胜丰小区,映入眼帘的却是西门街道彩虹坊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对我们的不解,陈忠潮笑着道出实情:“这是居家养老互助中心的旧址。”

  2004年,西门街道已然是个老龄化街道,不乏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日常行动不便,烧饭更是难上加难。“街道各社区成立居家养老义工服务队,以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为主。”陈忠潮说。次年,街道将胜丰小区里的一个约50平方米的废弃值班室改造成松鹤老年餐厅,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这也是日后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的“1.0初级版”。

  2006年,宁波市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城区街道应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且面积需在300平方米以上。规定一出,不少街道急得抓耳挠腮:老城区寸土寸金,本身用房就紧张,从哪里“变”出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全街道转了一圈后,西门街道将目光聚焦在了位于胜丰小区内的废弃水泵房上。“水泵房加上水池足足有300平米,完全符合上级要求,且长期废弃不用也是浪费,打造成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惠民利民,一举两得。”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资金扶持下,在街道、社会的支持下,2008年8月,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你们看,这是当时的互助中心,场地虽小,但是该有的功能不缺,多功能室、电脑室、餐厅、医护室等等。”陈忠潮从手机上翻出老照片给我们看。

  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走到了胜丰东苑小区。2014年,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在这里转身为内容更为丰富的区域型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尚未进楼,欢乐的乐曲声已声声入耳。“一楼是社区居委会,二楼和三楼则是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听着陈忠潮的介绍,这里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二楼功能区有提供老人日托的休养厅,喝茶阅览的圆梦厅,提供健康检测、医疗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的健康屋,还有提供基础身体锻炼的健身区,侧重于健康休闲。三楼的功能区则偏“文艺范”,排练厅、圆梦讲坛、巧手坊、兴趣班、电脑室等依次坐落,为老年生活添上了丰富的一笔。

  “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平台,我们开展活动和服务的劲头当然也更足了。”见记者前来,正在参加活动的居民纷纷围拢来,诉说自己的“互助小事”,虽大多是零碎小事,却件件蕴含真情。也许,这正应和了一楼和二楼间的那句话:“政府支持给力,社会参与得力,居民互助有力。”

  638名义工的互助模式

  “传统的服务是单方向的,而互助是双向的。”陈忠潮向我们道出了中心名字的由来,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少接受服务的老人也逐渐产生了服务意识,愿意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区、为街道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失独老人钱惠英便是其中一位。“我以前不愿意同别人打交道,总觉得大家会带着同情的眼光看我。”忆及往事,钱惠英红了眼眶,但她随即擦去了泪水。“2016年,街道推出‘隐形翅膀助远行’项目,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很热情,一直邀请我参加活动,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参加了,觉得挺好的,后来慢慢地也就融入到这个队伍中了。”作为第二批受邀加入该项目的服务对象,钱惠英发现身边不仅有热情的志愿者,还有许多同她一样需要打开心扉、需要服务和帮助的人。在一次新春游园会中,钱惠英无意间体验了一把“替补工作人员”,由此启发了她从“被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的念头。

  “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地方,我就尽量帮一把。”之后,在上门陪聊、量血压、陪同就医等项目中时常可见她的身影。2017年,因高塘四村危旧房改造之故,她搬到了江北洪塘居住。虽然距离远了,但心依旧贴得很近。“我还专门考了驾照,开车过来很方便的,有时候也能接送有需要的人。”她直言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

  互助,我们在《安康一本通》上找到了另外一种解答。在西门街道,70周岁以上的特定老人都有这样一本册子,里面包含了居家养老的各类服务,例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保健康复服务、关爱服务、教育培训等等。翻开其中一项维修服务的内容,“更换照明电器”的市场参考价是50元,在互助中心只需5-10元;“常规管道疏通”的市场参考价是50元,互助中心只需25元。如此庞大的服务体系却有着“超大折扣”的优惠力度,答案就是“互助”。

  “我们提倡‘两条腿走路’,日常的居家养老服务由街道义工来提供,同时也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为老年朋友提供更为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陈忠潮说。在个人身体护理、居家理疗康复、临终关怀照顾等专业服务方面,互助中心全程介入监管,规范第三方行为,确保提供低偿服务。“你看,为了培育发展义工,我们还专门制定了一套《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义工服务公约及激励机制》。”陈忠潮从架子上拿了一本册子给我们看,里面对义工守则、星级义工评定标准、星级义工激励制度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互帮互助从不问年龄、不问距离。如今,从义工招募、义工传帮带到像钱惠英一样的“双向”义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为老服务队伍中,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圈”。目前,该中心助老义工人数已经多达638名。

  从生活助老到享受养老

  “人说道,千斤石墨最无情,铁铸磨芯冷如冰……”排练厅里,戏曲声悠扬入耳,只见10余位老人排排坐在一起,有的拉二胡,有的弹琵琶,有的拉大提琴,俨然是一个乐团,为越剧表演者伴奏。“这首曲目叫《白兔记》,也是经典越剧曲目之一。下个月我们要去北仑演出,最近正在加紧排练。”团员王春梅向我们介绍道。“红枫越剧团成立10年了,经常为街道、社区、敬老院送戏,是我们这儿非常优秀的文艺团队。”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此时,智能手机应用培训课也正热闹开展着。老师在讲台上演示着如何用手机视频软件制作艺术字,台下的学生纷纷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机,跟着老师操作。“我是从前年开始学习的,当时还是初级班,现在转眼上到了高级班嘞!你们看,我手机里存着上百个作品呢。这智能手机啊,功能太多了,有些都来不及学!”坐在第一排的徐筱君点开手机里的腾讯微云软件,向我们展示她的学习成果,嗬,视频、照片还真不少。听徐筱君说,这些都是她自己找素材,通过PS、视频制作软件等制作而成的,至于淘宝、支付宝、微信,这些更不在话下。“我现在不光是高级班的学生,还在初级班当老师呢。”

  有所需,有所为。“这些功能室,都是我们根据老年朋友的实际需求规划的,爱唱爱跳有排练室,全面镜、隔音墙一应俱全;一些老年朋友手工特别好,我们就开了一个巧手坊;还有很多热爱学习的老年人,那么我们设立了一间培训教室,开出了各类兴趣班,英语沙龙、书画培训、普通话培训等等,多达20余种类型,受益老人有8000多人次。”陈忠潮说。

  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爱心、温情、和谐的西门街道。从最初成立时的“生活助老”到2010年开始探索的“精神助老”,到2013年“文化养老”的欣然起步,再到如今“享受养老”成为互助中心的主旋律,我们看到西门街道养老互助中心踏踏实实地迈出互助式养老的每一步。

  跟着陈忠潮走下楼时,位于一楼和二楼间的那句“政府支持给力,社会参与得力,居民互助有力”再次映入眼帘。也许,未来的我们将不再畏惧老年时期的到来,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这一阶段,与身边人携手欣赏夕阳无限好。

  撰稿:吴乔璐 崔 宁 周秉

  短评

  养老服务更需精准发力

  朱尹莹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得好,不仅拓展了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内涵,而且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在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要建设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需要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参与。2004年,海曙选取了17个社区,在全国率先试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08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这也是宁波市捧回的第一张“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奖牌。2017年,海曙构建“三位一体”智慧养老服务矩阵,促进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精准发力居家养老,幸福生活正成为海曙老人看得见的风景。

  让我们感到更为欣喜的是,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在此基础上,还创新地走出了一条“双向服务”的路子。在这里,老人既是享受服务者,也是提供服务者,从物质到精神形成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圈”,真正做到了“老人在哪里,养老资源就配置到哪里”。

  当下,“银发浪潮”正向我们走来,加快居家养老全覆盖,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善作善为。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乔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