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林婷婷 通讯员胡小玉)5月13日,全省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暨高水平推进“五水共治”大会上传来捷报,海曙区夺得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系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
一城一水,一光一影。随着“五水共治”的纵深推进,海曙区持之以恒开展水环境动态、长效治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广大群众全员参与,区域水环境改善成效日显,山水相依、鱼翔浅底的美景,成为海曙人身边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生态画卷。
海曙区围绕“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等决策部署,于2017年3月启动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历时15个月后全面完工,2018年10月天一阁·月湖景区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治后,月湖水质稳定在Ⅳ类水质标准,部分水质达到Ⅲ类,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治水先治污,牵牢牛鼻子。面对治水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型的新形势,海曙区始终坚持水岸同治、干支流同治、上下游同治、全流域同治,始终聚焦问题短板、强化精准施策、巩固常态长效,切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治水答卷。
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海曙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细化目标任务,排定工作时序,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优化完善治水基础设施,加快实现源头治水。2017年,鼓楼、江厦、月湖3个街道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市对区复验工作;2018年,完成海曙西片区9个镇(乡)街道以及望春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调查评估工作,并开展7个镇(乡)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市级初验工作。
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海曙积极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及督查工作。累计完成排水(污)口排查总数7930个,全面梳理入河排口,二维码扫码方便群众监督;持续巩固全面剿劣成果,不断加大监测、督查和执法力度,有效确保国控、省控断面以及各市控断面、重点区控断面水质总体稳定达标。
河长制、河长治。早在2014年海曙启动“五水共治”工作之初,即树立长效治理理念,根据上级要求推进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行动,落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有关工作要求。
去年,海曙区在河长制基础上,再次对辖区内所有河道进行梳理,对989条河道分级分段,并依托区“五水共治”网站平台和海曙河(湖)长制APP,运用信息化手段,给河道建立电子档案,河长和市民均可实时查询区域内所有河道的基础信息、巡查记录及投诉情况。
为实现长效管理,海曙区实施专人引导河长履职的方式,及时提醒当月河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河长履职实施电子化考核,并每天“跟踪”河长签到、巡河、投诉和问题处理等履职情况,并及时联系各镇(乡)街道、区级河长联络员及河长本人。“每月制发河长制情况通报,对当月各级河长签到巡河数据进行公布,督促河长更好更有效地履职。”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全区大小河道的河岸都竖有河长公示牌,河道治理情况、“河长”信息、举报电话等一目了然,水环境治理进入常态化阶段。海曙区还积极推进河湖生态修复行动,以自然、生态、景美为目标,高起点打造生态景观河道,去年,西洋港河、南塘河(鄞江段)已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湖”,实现了治水从水净到水清到水美的转变。
“五水共治”全民参与共护家门口河流。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居民、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70余支民间护河队积极行动,主动认管家门口河流,发出呵护共治倡议。“海曙区的社会组织多,特色鲜明,且责任心强,相比治水办工作人员,民间团队对周围人的劝说效果更明显。”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民间护水队社区居民占比居多,主要发挥劝说作用;企业家、学生则结合自身专长,发挥共同治水作用。
在民间护水队的助力下,不少曾对治水工作持保留意见的群众,逐渐转变观念参与到护水行动中。“看着家门口河道一天天净起来、美起来,大伙都要护好母亲河,共享好环境。”白云街道牡丹社区董玲红直言,巡河护水已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治水工作的全面铺开,今年,我区将持续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全力建设“治水铁军”,并进一步凝聚治水工作合力,宣传治水工作重要意义和特色亮点,促进“五水共治”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