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党员“一人一岗”何以23年历久弥新,我们来到“锋领巢”开放式志愿服务基地探寻——

    2019年05月31日 17:1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超通讯员陈声扬)在南门街道万安社区,有一个废弃露天泳池,因为年久无用被居民视作“鸡肋”。这几日,一位特殊的“规划师”经常出现在泳池边,不时拿纸笔将周边环境和泳池样貌仔细记录,与社区居民一起商讨该如何利用好这块闲置区域,将它重新打造成社区景观。

  这名“规划师”是社区老党员张士祥,也是社区全新公益项目“我是幸福规划师”的党员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在海曙,像他这样的定岗服务的党员一共有4万名,汇聚成930多支党员志愿服务团队。他们服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优势,成为群众身边流动的服务站。

  去年,依托覆盖全区的25个“锋领巢”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党员“一人一岗”步入系统工程的新阶段,“锋领巢”基地如同一个个蜂巢小格,党员们如同勤劳的“小蜜蜂”奔波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构建起以“一联盟、双中心、多基地、百站点、千队伍”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全新格局。

  从党员“一人一岗”到“锋领巢”志愿服务基地,海曙如何逐步构建起党员志愿服务体系?为此,我前往南门街道“锋领巢”志愿服务基地,跟随党员志愿服务的亲历和见证者,寻着当年留下的故事,探访今天党员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

  南门党员的一句话点燃党员引领志愿服务“第一把火”

  “党员‘一人一岗’源自1996年我们朝阳社区老党员田庆元在社区党员调查问卷中写下的一句话,他说‘给我一个岗位,让我发挥余热’,如今这句话成了我们的格言。”南门街道朝阳社区原党总支书记贺元英说。

  当我见到贺元英书记时,她已经不再担任社区书记,而是作为626禁毒工作室的创始人,在社区“一人一岗”禁毒志愿者岗位继续发挥余热,并把626禁毒工作室发展成为全省首家戒毒康复帮教俱乐部。“这就是我的‘岗位’。”贺元英说。

  我跟随贺元英来到党员志愿“第一把火燃起的地方”——朝阳社区,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她和党员志愿者们走过的脚印。路过社区垃圾房时,她说最早的“垃圾卫生岗”,和如今的“桶长制”一脉相承。“‘一人一岗’刚开始那会儿,朝阳社区还是个新社区,居民参与环保的热情很高,在社区退休党员陆正义的带领下,居民开始垃圾装袋投放,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监督这件事的‘垃圾卫生岗’。”贺元英告诉记者,“一人一岗”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身边事、服务身边人,因此在最初探索“一人一岗”的岗位设置时,大多以“巡逻岗”“绿化岗”“文艺岗”这类岗位为主,专业化的岗位还没有涉及。

  走出朝阳社区骑上单车,沿着长春路西行,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626禁毒工作室。这条从社区到禁毒工作室的“上班路”她走了15年。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十分“老派”的茶杯,上面刻着一行字“人老心不老,人退志不褪”。这个已有23个年头的茶杯,是当年为了奖励参与“一人一岗”的党员而制作,贺元英一直珍藏着。“正是在这样的‘岗位’和环境中工作过、奉献过,才激发了我之后成为一名社区戒毒志愿者,办起了俱乐部、工作室。”

  随着投身志愿服务的党员人数日益增加,南门街道最早明确了16个岗位,覆盖了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社区还不满足于只有这16个岗位,比如拥有“规划师”的万安社区,就是最早将岗位扩展到28个的社区。贺元英回忆,当时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十分高涨,社区每19人就有一名志愿者,社区党员几乎人人都是志愿者。

  就这样,党员志愿服务的“第一把火”彻底“火”了。到2000年,党员“一人一岗”已遍布海曙63个社区。同年,海曙区出台《党员“一人一岗”活动细则》,让党员“一人一岗”从党员自发的松散行动,升华为有岗位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组织领导等机制的规范运作。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党员志愿服务向团队化发展

  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一人一岗”顺应发展趋势走向团队化、专业化发展之路。2004年,白云街道率先提出“组团式、零距离”服务,同年南门街道也先后组建起党员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基地,转型“一人一岗”组团式服务,党员志愿者由此结束了以往自由参与“一人一岗”服务的历史,开始有了统筹管理和总体规划。

  贺元英向我引荐了她的接班人——万安社区党委书记徐剑英,是她翻开了南门党员“一人一岗”承上启下的新篇章。徐剑英介绍,2005年,随着南门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网格内的网格员、网格长中出现不少党员的身影,他们以党员志愿者身份,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服务的模式,加速了党员志愿者组团服务的趋势。

  “坐落在我们社区的生活科普馆,就是我们党员志愿者组团服务的一个‘大本营’。”徐剑英带着我走进生活科普馆,在这近百平方米大的空间里,随处可见科普类生活知识展板,这些设计的灵感都来自社区“网格”志愿者,每天来体验服务的居民络绎不绝。生活科普馆专设的“民间馆长”岗位也由各个社区“网格”内的党员志愿者应聘上岗,社区的心理氧吧、健康驿站、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团队在这个“大本营”中集中服务,逐渐实现居民享受“家门口”健康服务,党员志愿者团队“抱团”发展的双赢。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志愿服务“南门模式”为全区探索实践“一人一岗”启发。之后,通过“优秀党员(服务标兵)领衔+党员志愿者骨干协作+其他志愿者加盟”的形式,全区组建了200多个以先进基层党组织或优秀党员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引领全区各类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

  除了领头雁带动,政策资源的扶持同样重要。每年年初,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根据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推出100多个“公益创投”项目,发动100多个爱心企业与这些项目团队对接。万安社区的“我是幸福规划师”公益创投项目就在今年获得了2万元的公益创投资金。此外,我区还推出“金种子”基金,用于对全区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党建项目经费用于党员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建设。

  自此,“一人一岗”党员志愿服务不仅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而且“草根”党员志愿者团队在“领头雁”的引领下,在一系列政策培育孵化下,走上了精品之路。

  线上线下平台联动“一人一岗”接轨云端志愿服务

  “一人一岗”跨越23载发展变迁,已焕然一新。“23年间,群众的需求更趋多元,‘一人一岗’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和引领志愿服务新常态。”为了让我感受如今的“一人一岗”新模式,徐剑英陪我乘上地铁1号线,一站车程的工夫,我们抵达81890党员志愿者指导中心,这个集志愿服务资源调配,党员志愿者团队培训于一体的平台,成为了现代“一人一岗”模式运作的“大脑中枢”。

  “以前招募志愿者,我们要在社区摆起桌椅举行招聘会,现在居民党员认领志愿岗位转为线上报名。”徐剑英说着打开手机,向我展示了一款她经常使用的“甬·志愿”App,点开主页面,志愿服务、公益众筹、活动发布等功能一应俱全,只要填写相关信息报名,通过审核后就可以注册成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在线上认领服务项目。81890党员志愿者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我,这款由市委组织部和81890求助服务中心共同研发的App,让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便捷实现“指尖上的志愿服务”。

  “互联网+”在“一人一岗”模式上的应用,高山党员志愿者队伍体会更深。去年,我区启动“锋领巢”计划,首期成立的25个“锋领巢”开放式志愿服务基地,覆盖了全区各镇(乡)、街道。章水镇拥有高山医疗队、高山戏曲队等30个党员志愿服务团队,“锋领巢”基地在该镇落成后,该镇积极对接“甬·志愿”等线上服务平台,动动手指就能为高山党员志愿服务队申请专业志愿者资源,同时利用朱梅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一“锋领巢”基地试点,针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扶贫帮困等农村发展和村民急需的志愿服务项目,党员志愿服务定人、定点、定时,将党员志愿服务第一时间送到群众家门口。

  与徐剑英书记道别后,我伫足在81890党员志愿者指导中心的电子屏幕前,党员志愿服务网格图上闪动着6000余个红点,正在操控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个红点就是一名在线党员,一个“红色细胞”。他们可以在云端实现双向联系,通过数据分析,实体站点运作,将“红色细胞”第一时间汇聚成红色力量,精准向服务需求点汇聚。

  一整日,我循着贺元英、徐剑英两位“一人一岗”亲历者的记忆线索,到访23年间每一位党员志愿者走过的路,一股股红色力量指引着我,寻觅“一人一岗”的历史渊源、发展痕迹。心中的疑问终于解开,党员“一人一岗”何以23年历久弥新?是一批又一批党员志愿者的足迹印满海曙大地,踏出这一片“志愿热土”,生生不息,星火相传。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