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原材料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看农产品如何“七十二变”

    2019年05月31日 17:1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朱斌)立夏一过,浙贝母便进入采挖旺季。这几日,在章水镇的浙贝母田里,采挖工们正争分夺秒,他们要将长势最佳的浙贝母收获并送至加工厂。随着加工能力与品牌意识的提升,海曙的浙贝母正逐步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这一“镀金”过程也是其他许多农产品走出销售困境的最佳导航路径。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品牌化发展是重要内容。而在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又是重要抓手。在海曙,龙观的桂花,不仅用来观赏,还可以被制作成桂花糖、桂花酒、桂花糕;洞桥的地产凤梨,除了用来当水果吃,还可以做成凤梨干、凤梨酒等多种美食。

  那么,通过原材料深加工,是否能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记者前往几家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寻找答案。

  农产品去“土味”是趋势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将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的加工过程,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

  简而言之,经过深加工后,同样的农产品销售价格能翻好几番,农民亩均收益自然也能提高许多。如今,海曙产的不少农产品都纷纷搭乘上精深加工的这班快车,由原先低价值的“土货”变成身价倍增的“洋气货”。

  崔骏达是宁波迦叶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一家主营现代中药饮片企业的掌门人,崔骏达最关心的就是让日渐式微的浙贝母重新找回主场。

  “我们公司投入了3000多万元研制引进符合浙贝母无硫化加工工艺所需要的成套设备,还拿到了《药品生产许可证》和GMP证书,能够生产浙贝母中药饮品,目前已通过上海市药监局的审核,成功打入只售自产中药饮片的上海市场。”崔骏达认为,海曙浙贝母过去一直停留在“卖药材”的低端口,浙贝母的经济价值远远未被挖掘,精深加工浙贝母的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很大。“取得了国内销售渠道的重大突破,我们还在与国外药企洽谈合作,计划开发保健食品。”崔骏达说,精深加工不仅让浙贝母提升含金量,也让企业从“药农”向“药商”转型。

  让农产品去“土味”是必然趋势,这一“对症良方”为全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遵循、明晰了路径、确定了方向。“海曙坐拥‘中国蔺草之乡’‘中国浙贝之乡’‘中国竹笋之乡’‘中国桂花之乡’等众多美誉,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海曙区农业农村局产业指导科负责人朱慧娟告诉记者,做大做强农业,一定要有品牌优势,实现规模效益,而这关键一步就是具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能力。

  演好“变形计”并不容易

  “面粉”卖出“面包”的价格固然诱人,但一字之差背后需要花十分的力气。

  去年,海曙稻米全产业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有3家稻米加工龙头企业,15家水稻种植、加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紧扣在这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上。“虽然,几家龙头企业都是知名企业,但总体来说,我区的稻米精深加工程度还不够。”朱慧娟说,由于精深加工力度、广度不够,稻米产业整体还是产品附加值低、转化增值能力普遍较弱,经济效益拉不高。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一斤普通本土大米,市场售价大约卖2至3元。“我们自产的大米一部分卖给下游加工企业,一部分卖给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稻米由于其特殊性,在销售方面受到国家政策的宏观管理,不可能卖出很高的价格,而且本土大米品牌效益微弱,拼不过东北系的大米,难以打入商超。

  “唯有深加工,才能米生钱。”宁波米氏实业有限公司深谙此道。早在2014就涉足米线加工,公司董事长冯岳鸣介绍,公司的大米生产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这几年创新推出了几款米面食品,不仅牢牢占据本土市场,还打入了欧美地区。目前,米线已成了公司主要盈利的拳头产品,每天加工米粉12500多公斤,市场零售价每公斤12元,每年的生产量以20%的速度递增。

  稻米变成米线就身价大涨,米氏实业正走出一条稻米高附加值的新路子,但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就鲜见这样的好迹象。“竹笋、水果以及其他山里货,都还是停留在初级品加工上,加工产品也以‘大路货’为主,精细加工仍属空白。”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海曙区乃至全市的农产品要想拥有“七十二变”,还得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

  探路深加工终能见曙光

  有专家表示,农产品的用途非常广泛,可成为医药、化工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撑的原材料,涉及衣食住行多方面,农业加工业亟待爆发巨大能量,未来前景无限。

  面对农业经济新蓝海,海曙也在探路中。去年,全市唯一的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市区两级农业部门将通过这个“国字号”平台,集聚起一支蔬菜加工科技创新队伍和一批科研项目任务,突破若干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加速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化,推动区域蔬菜采后保鲜、鲜切配送、绿色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目前,海曙蔺草全产业链和稻米全产业链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分别超过20亿元和10亿元。其中,“海曙蔺草编制品”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价值89.58亿元,居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排名第29位。全区加工”一根草“的企业有80多家,占整个国内市场份额的40%左右。

  此外,赵大有、王升大、楼茂记等甬城老字号依托独家配方,寻找独特卖点,纷纷推出了健康零食,市场份额快速扩容。

  显而易见,拉长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已经成为海曙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共识。截至2018年底,海曙共有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105家。其中1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产值31.53亿元、销售收入31.37亿元,出口创汇2425万美元。

  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产品农业、弱势农业。而加工的精深度更是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持久度。朱慧娟告诉记者,农产品要深加工,首先就要解决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其次还要在科学技术上、装备制造、物流保鲜等领域进行突破;最后还要做到内有差异化价值,外树独特品牌形象,成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农民,另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市民,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也是农业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海曙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此,顶层有设计,下步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实实在在“落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相信农产品加工业会有质变式的突破。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