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超通讯员池瑞辉)一间教室能装下上亿册图书,塞下各学科实验室、多媒体室,你觉得可能吗?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未来皆有可能”。5月22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海曙区教育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该中心签署的第二个“未来学校实验区”项目。自此,海曙正式入列全国首批、浙江首个“未来学校实验区”。
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2017年10月在全国推出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聚焦基础教育和0-18岁青少年发展,针对未来人才要求,通过教育理念、策略、技术等全方位迭代更新,着力推动学校形态变革,整体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未来学校”是什么?“‘未来学校’要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破传统教室讲台课桌的单一场景,丰富除课本外获取知识的途径,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让人才培养方式、学习能力评估更加科学。”陈锋说,围绕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等六个关键领域建设,汇聚成“未来学校”有别于传统学校的整体升级解决方案。
根据协议,海曙的“未来学校实验区”将按照先行先试,分步实施的要求,开展“未来学校行动计划”制定、“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课题、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研究、“未来学校”先导校培育、传统优质校发展模式升级、“未来学校”校长专项培训、名优教师专项培训、区域教育数据化智能化中心建设、专题研讨论坛会议、“未来学校”海曙模式推广等11个子项行动。据悉,2019年先期实施“未来学校”校长和名优教师专项培训等2个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培养符合“未来学校”要求的校长25名、名优教师150名,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全国影响力的绿色、智慧“未来学校”先导校,着力打造教育现代化试验田,进一步凝聚海曙教育新品牌,回应教育惠民的新要求。
作为首批省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海曙区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教育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探索出了一条“优质、均衡、特色”的发展之路。锐意改革创新,教育议事会制度建设、特殊教育社区融合模式、学前教育园本课程建设、微共体协同学习、“海之梦”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全国课改项目优秀创新奖等荣誉,形成了一系列全国样本和传统品牌。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办学特色和质量水平始终高位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传统名校和新兴强校交相竞进的良好教育生态,“品质教育、学在海曙”已经成为群众向往的“首善”之区。
“区划调整后,面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海曙教育又面临全新的挑战和任务。”海曙区教育局负责人说,“认真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保持优势、创新引领,继续走在前列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通过‘未来学校实验区’建设,就是要抓住教育理念、教管人才、教学策略、课程架构、教学装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六大板块,系统性重组重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发展模式,围绕区委争当‘五个排头兵’的战略部署,践行‘教育奠基民生幸福,教育引领海曙未来’的核心理念,全面引领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