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展新 海曙区委报道组续大治 孙勇)日前,在海曙区石碶街道塘西新村的大门口,一座白绿相间的“庞然大物”引人注目。看到过路的行人好奇地打量着它,维护技术人员李军解释:“这是安装在‘家门口’的污水处理设备,凭借主要应用生物膜技术培养菌群的‘生物疗法’,处理能力比一般的污水厂更出色。”
最新的出水报告显示,经过该设备处理,生活污水的氨氮浓度从每升59毫克降低到每升0.582毫克,总磷浓度从每升4.8毫克降低到每升0.21毫克,悬浮物浓度从每升1508毫克降低到每升6毫克。“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完全满足1A排放标准,甚至够上了Ⅳ类地表水标准。”李军说。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在宁波的首个试点项目。去年9月,李泽湘团队落户海曙,就“两院一园”总部基地项目签署合约。同一时间,该团队在郑州、郴州、东莞、重庆等地布点开展的污水处理项目引起了海曙区的关注,双方紧锣密鼓地对接洽谈、实地走访,最终李泽湘团队决定在宁波开展试点。
今年6月,第一台设备运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受第三方机构的反复测验,基本做到出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把生活污水净化为Ⅳ类水,研发团队是怎样做到的?此前,这个团队已获得近20项国家专利和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在这批污水处理设备中应用了自主研发的生物膜技术,培养一批菌群,通过吸附、沉淀等方式“消化”污水中的杂质。此外,设备出水口还安装了水质传感器,便于技术人员远程监控、调整参数,快速解决设备异常等问题。
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业设计等领域制定可落地、能见效的合作方案,为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甬江科创大走廊提供有力支持。接下来,这批污水处理设备将在多个社区安装使用,下一代纳米膜产品则将应用在海曙区龙观乡的垃圾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