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周唯轶?崔宁?励彤)7月20日至21日,由海曙区委区政府、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艾迪伊欧创意设计有限公司(IDEO中国)、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9中国(宁波)创新赋能企业家对接会在我区举行。
会上,李泽湘教授等11位智能创新领域的专家分别作了主旨演讲和主题演讲,为宁波企业创新赋能。
激发协同创新的强大能量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先从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经历到固高、大疆讲起,讲述了探索如何将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的道路。“不少宁波的企业家很勤奋,拥有全球视野。若这些企业能成功完成转型升级,则发展潜力无限。”
李泽湘表示,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来说,他们用了4年时间加之前的探索,成立了50多家公司,如今这些公司的技术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有一定的分量。“当前,宁波正大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平台体系,‘两院一园’可以提供帮助的领域有很多。”李泽湘说,他们想从教育出发,通过固高、大疆的实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打造一个科技转化的良好生态系统。希望把二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到宁波,培养、汇聚有梦想、敢折腾、能动手的年轻人,一同构建国际领先的“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宁波样本”。
李泽湘提出,要构建一个这样的产业生态,需要围绕终端产品、生产终端产品的制造装备、核心模块技术、芯片等,提供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硬件设施、创新基金等外部条件。这其中,人才是基础。“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李泽湘介绍,为此,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机器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学院所有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项目等均由研究院人才培养中心统筹安排,学院设创业孵化器,引导和鼓励学生、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和机器人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力争孵化一批从事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技型公司。
撬动企业转型的创新竞争力
在中国工作了10年的IDEO中国区执行总裁黄智恒与在场的企业家们分享了他关于企业科学管理的经验。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核心便是创新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是指企业实践、分享和生成新创意的能力。他理解的创新竞争力,是优化今天与培育明天的平衡。
在一个多变的、不确定的和日趋复杂的世界里,很多事情正在变得日渐模糊,因此只关注效率本身已经并不足够。事实上,太过于关注效率变得相当危险。黄智恒觉得,现在和未来的公司都应该从只关注于效率向多元化转变。保持效率只是基础,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新能力,通过不断迭代来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呢?黄智恒为宁波的企业家们总结了三点经验。一、从战略到初心。更少关注于战略,而更多关注于初心。企业需要理解除了赚钱之外,公司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二、从流程到实践。具有创新竞争力的公司工作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们更少的关注流程,而更多的关注于实践,并且不断通过练习在实践中获得技能,而不是仅通过书本来进行学习。三、从单一化领导转向多元化领导。拥有创新竞争力的企业和创新型领导者,领导团队方式也与众不同。成功的创新领导者,都在建立多层面的立足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领导。他们是探索者、教练和园丁三重身份的融合,能够引领团队开拓新的领域,陪伴企业磨练成长并且创造竞争环境,激发企业潜力。
最后,黄智恒说,在整个世界的颠覆性竞争之下,没有一个行业是真正安全的。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领域,所以我们必须更好地使用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颠覆对于每一个行业而言都难以幸免,所以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企业创新竞争力。
工业制造升级和创新
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恕提出,要加快推进工业制造升级和创新,离不开高质量、大规模的技术支撑,智能技术研究院就能够提供工业制造企业生产新产品背后的技术支持。
“目前,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还停留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真正要到智能化这个阶段还要长久的努力才能做到,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还需要引入更多的智能传感。”吕恕说,实现工业制造的升级与创新,就是要以数据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持续为制造装备赋能。
吕恕还就智能家居与娱乐、物联网+智能手机、精准医疗领域的智能产品以及智能传感领域的高速星光夜视传感仪、声纹识别、高精度手持识别、地理信息实时三维重构等应用产品作了举例介绍。
重塑企业核心能力
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设计如何找到自己的原点?IDEO中国区设计总监和领导层团队成员之一的林家俊认为,企业不仅要从用户体验出发,更是要首先定义技术与人的关系属性。关系属性定义好了,才能清晰表达产品的个性。一个产品与技术的交互、价值的交换,不仅是金钱的价值,还有情感的价值。情感体验决定信任,信任才是所有产品的基础。
林家俊表示,品牌战略的核心实为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实现持续的创新。文化的设计,在企业设计中只是其中一种维度,企业设计应该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如文化和使命,架构流程、战略、激励机制、人才。设计的价值应该是帮助企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每天做的事情,不仅用在产品上,也用在企业文化创造和内部管理上。
培养企业关键人才
“对于企业家们而言,现在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培养企业关键人才。”在IDEO上海办公室项目主管陈瑶看来,关键人才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流程团队。
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关键人才重在培养和留用,通过授权、信任、给予成长空间;关键人才还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建立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其长处,避其短处,适才适岗。
如今世界进入工业4.0过程中,企业领导也亟需作出改变。陈瑶认为,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线性周期性的环境进入结构性和颠覆性的环境,宏观的环境在发生变化,原来的方式已经无法维持。所以,21世纪企业领导者在注重关键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如何颠覆自己。
智能驾驶大有可为
ARM台湾区总经理谢弘辉分享了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智能驾驶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如何开展发挥作用及产业发展趋势,并就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和方向。
过去,大数据流量都是从边缘向云端流动且数据量非常大,必须在第一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储存。基于此,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如今,不管是哪个垂直应用,都需依靠强大的边缘计算予以支撑,从而应对处理庞大的数据量。以智能驾驶为例,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就可根据驾驶过程中的实际路况环境进行预判并给予反映、下达控制指令。
他认为,未来在打造自驾车过程中,要做到数据精准化,在感知系统、定位系统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打造出针对性的AI处理器,由此切实有效提高自驾车反应速度,推动智能驾驶进一步发展。
数字孪生技术充满机遇
RT-DT公司创始人兼行政总裁Stuart Frost希望将数字孪生技术带进中国,运用数据的分析帮助企业提高产能、降低损耗、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孪生指的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Stuart Frost表示,数字孪生技术在中国充满着市场与机遇。中国目前拥有巨大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新兴市场机会,积极推动优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司在中国落地,引进已经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优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势在必行。他期待未来可以和中方一起合作推出更多的产品,弥补我国工业AI技术短缺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前景可观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桂林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方向、研发成果等方面出发,就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分享,为产业对接提供思路。
杨桂林说,早在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就在《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将先进机器人技术列入12项技术之中。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支持对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在重复精度、承载能力等方面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价格也适中。尤其在新型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方面,轻量化协作机器人更是优点突出,应用需求广泛,发展态势迅猛。
他认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及宁波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更对提高机器人发展水平、抢占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三维助力远程诊断
新西兰国家人机交互技术实验室博士陈皞与现场的企业家们分享了如何通过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助力远程设备故障诊断。
澳洲南部地广人稀,平时一旦电路短接引发大面积停电时,专业技术人员可能需要花一小时驱车才能抵达现场,而解决问题却只用短短几分钟。针对此痛点,陈皞的团队通过建立AR与VR的结合、共享手势、眼球跟踪等技术,将相隔千里的现场工人与技术专家融合在一个空间里,达到3D的面对面工作,真正地实现了工人和技术空间的实时共享。
未来,陈皞博士的团队计划对3D技术做更多的渲染,尝试跨平台工作,努力实现将现实的环境进行全方位一比一3D VR模拟,让用户即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身临其境,做到虚拟和真实零差异。
AI赋能智能制造
“以消费电子产业为例,针对目前人工严重不足的情况,唯一解决办法是用机器代替人工。”品图视觉科技创始人刘颖表示。
AI正不断赋能智能制造。刘颖认为,如今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多工段需要大量的人工去判断产品优劣,加上工业场景相对单纯、可控,自动检测系统通过模仿人的判断,使AI适用性更强、易用性更高等特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因此,他们专注于AI的工业应用,并通过细分领域针对外观的瑕疵检测实现AI的落地,使自动化检测逐步替代人工检查在产品质检工序而被广泛使用。同时她也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AI亟需掌握核心技术,要在高端的系统整合上多下苦功,不仅要着眼于解决AI存在行业壁垒问题,更要掌握主动权,制定长久发展的战略。
技术让耳朵重生
“我国有8千万的听障人士,其中92.1%的听障人士并未佩戴助听器。”出现如此低的佩戴率,音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钢认为原因有两点:首先,市面上的助听器普遍使用感受欠佳;其次,高昂的价格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直击痛点,张健钢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测试与研发,攻克了六大技术壁垒:个性化自适配补偿功能可实时进行场景识别;拾音距离更远,可达10-15米;硬件兼容性更强,适用于绝大多数带麦克风的硬件产品;低延时,已实现19ms;软件适配性更强,可自由叠加其他单麦降噪技术效果;底层技术创新,聚焦最底层声波信号处理,不依赖声源信息特征,应用场景多。
张健钢表示,未来将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让我国更多的听障人士体会听力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