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这是一双城市“慧眼”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城市管理越来越能“感知”会“思考”——

    2019年08月26日 10:2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一座城市的美好,除了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才足以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感到幸福。

  从“小城管”升级为“大城管”,海曙区智慧城管中心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2008年,海曙率先探索“数字城管”;2012年,海曙建设区智慧城管中心,让海曙的城市管理工作迈入数字信息时代,“智慧城管”融入城市每个细节。

  如今,全天候的热线受理机制,年平均受理处置案件20余万件,处置率达99%;依托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城市监管更加动态科学,让城市管理问题无所遁形……在“智慧城管”系统的服务和监督下,城市快速、智能地运转着,海曙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智慧气息。

  8月16日,我们走进海曙区智慧城管中心,感受它在城市管理上的速度、温度和力度。

  技术的智慧

  智能支撑精准解决问题

  “智慧城管”高端、先进又智能,那它究竟“智慧”在哪里?区智慧城管中心副科长林超玲最有发言权,她目睹了“智慧城管”的每一步成长和不断壮大。

  “你看,这就是智能分析系统。”顺着林超玲手指的方向,我在区智慧城管中心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她告诉我,这里就是区智慧城管的中枢神经,在“智慧城管”运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只见这块显示屏被“分割”成几块实时监控的动态内容,上面写明了相应的时间、路段等信息,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获取。“这些监控点位的设置范围多大?工作人员怎么利用画面处置信息?”我将心中的疑惑说与林超玲后,得到了具体解答:目前海曙区城管部门已经自建监控94路,并实现共享公安部门的1700余路视频资源。

  “街道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发现城市管理问题,通过平台上传视频案件,既能增强智慧城管发现案件能力,还有助于区智慧城管平台对城市管理问题查漏补缺,及时派遣处置。”林超玲解释说,同时通过对讲机、网络即时发送信息至系统,区智慧城管中心工作人员就可将该信息对比网上案件的现场照片,查漏补缺,更精准地处置案件。

  “其实,智慧城管的一项重要优势是大数据整合应用,包括定位技术、轨迹回放技术、视频分析技术等,具备了人、事、地、物的实时监控能力!”说着,林超玲随机点开了刚刚在解放南路、鼓楼公园路处置完毕的几个案件,“设置在那里的视频点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也为执法提供了有力证据。执法队员通过佩戴了具有定位功能的‘处置通’查报和接受信息。”目前中心城区8个街道已实现视频网络全覆盖。

  但是,城市管理实现智慧化,并非一蹴而就。“喏,这就是我们最初运行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翻开以往的记录,林超玲有些感慨,2008年,海曙率先探索“数字城管”,一方面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了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信息采集员队伍,实行全天候巡查,发现问题通过“城管通”拍照并传输给区“数字城管”平台;另一方面,依托政务外网,利用公安和市城管局视频监控点获取视频资源,借用市规划局建立的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获取公用地理信息。

  很快,区容区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文明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但也暴露出部门职责交叉、综合效能不高、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两字之差的背后是质的飞跃。2012年,海曙探索建设区智慧城管中心,通过升级改造区数字城管系统平台,拓展系统功能;建设区智慧城管视频监控系统,融入智能管控技术,拓宽城市管理信息渠道。随后,我区又建立数字城管立体化查询系统,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服务的智慧

  全天守候高效处置案件

  上午7时30分,区智慧城管中心工作人员翁丽波准时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案件受理。对于这个职业,翁丽波已经从事了11年。在她看来,受理网上案件的工作可不简单:“工作量大、复杂,对案件细分的要求高,我每天主要任务就是给平台数百件案件找到责任单位。而从立案审核到派遣单位确认只有短短五分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打开系统,翁丽波的电脑里显示需要完成的案件受理量为126件。“这么多,你处理得过来吗?”“这算正常的,一般每天上班后至下午2点是案件量最集中的时间段。”翁丽波打开一个当天上午7时02分上报的案件,显示孝闻街103号附近有井盖凸起,对行人通行造成了安全隐患。在明确责任部门后,翁丽波马上将案件派遣至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交由对方处置。上午9时15分,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回复已处置,翁丽波立即告知在该网格内巡查的信息采集员,由他们拍照上传,并通过中心审核后,这件井盖案件才算了结。

  “在信息采集员传回的信息里,不但有现场照片,还有现场的GPS定位。”翁丽波告诉我,采集的信息会由智慧城管中心根据区域和职责,下派给各属地中队或相关业务部门,由部门指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而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对城市管理186个案件类型也都规定了相应处置时限,同时,根据案件发生的区域不同,处置时限也会不同。“但不管如何设置,处置部门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件处置,否则就会超期并在考核中被扣分。”

  除了像翁丽波这样的工作岗位,区智慧城管中心还有24小时接听市民热线的工作人员,确保市民的投诉能快速传达到处置责任单位或部门。翁丽波说,平时受理的案件中,比较多的问题是商家跨门或占道经营、窨井盖破损或丢失、道路积水、绿化被破坏、市民乱倒垃圾等。“虽然这些事情都很小很平常,却都是发生在市民身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尽快处理。”

  针对民生服务中的困难,区智慧城管中心还建立了相应代整治机制,对无法明确责任单位的事部件问题,通过建立马路办公及运行代整治机制,确保问题能及时处置落实。

  如今,“智慧城管”年平均处置案件20余万件,涉及186个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类别,问题解决率高达99%,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管理的智慧

  优化升级全面共享网络

  智慧城管,另一大优势就是“多部门协同高位监管”。

  就在本月,区智慧城管中心牵头与公安、市政、电信运营商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井盖、管线标识一体化工作,协同电力、市政、园林、交警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破解线杆难题。

  “台风过后,城区很多电线垂落,且无标识,难以从图片中辨别责任单位,给案件处置带来了困难。”林超玲说,为了不让案件流转时间久,区智慧城管中心召集各管线单位,集中到现场确认,及时处理问题。不久,在开明街、苍松路、机场路与联丰路交叉口等地,这些电线找不到“主人”的难题,就得到了解决。

  据统计,目前区智慧城管中心平台已经有37家市级网络协同单位及25家区级协同网络单位,使部门资源得到集中,联动效能得到强化,186类城市管理问题实现“属地为主、按责处置”的有效管理。区智慧城管中心通过甬城管家APP,智慧城管微信、微博等途径,拓宽了平台发现问题的途径;中心通过信息共享,先后整合了公安部门的监控视频探头、车辆信息、工商部门的沿街店家信息和企业信息等,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相关资源的配置水平。

  如对影响行人正常通行的车辆停放行为,区智慧城管中心会通过共享系统找到车主,并短信告知立即驶离,体现了人性化执法;又如,城管部门发现商家跨门营业等现象,可通过共享平台了解商家信息,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提高了执法的效率。

  “智慧城管转变了城市管理的理念,通过全面、共享的网络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部门资源和优势,通过大协同、经验确权、指定处置等模式,将城市管理更为精细化、网格化。”林超玲说,目前海曙中心城区8个街道以及石碶街道均设有智慧城管街道分中心,西片区已基本完成三级平台建设,并于今年5月份开始试运行,初步实现全区网格全覆盖建设目标。

  下一步,区智慧城管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性数据库,加快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推广视频智能识别应用,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问题智能采集、任务自动派遣、指挥及时精准、处置实施监管、考核量化评价,不断提升城市管理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水平。

  2008年

  区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

  2012年

  区智慧城管中心启动运行。

  2013年

  我区建设数字城管立体化查询系统、区智慧城管视频监控系统。

  2019年

  西片区试运行“智慧城管”。

  短评

  智慧城管让城市品质更优

  朱尹莹

  如果说“数字城管”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那么,“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蝶变”,则引发了我区乃至全国的城市管理工作的新革命。

  海曙从2008年探索运行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到2012年启动运行智慧城管中心,以网格化为基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把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纳入到整个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孤立管理和条块不合局面,让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精细化。

  智慧城管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年平均处置案件20余万件,涉及186个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类别,问题解决率高达99%……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海曙“智慧城管”的纵深推进,为实现“宜居、安全、便捷”的城市建设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今年,海曙提出,围绕“城区精美、城镇整洁、中心带动、协同提升”目标,加快三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城市景区化管理区域。我们相信,智慧城管建设,将为海曙“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这一目标增添浓重的一笔。

  -撰稿:林婷婷顾东栋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婷婷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