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宁波作为地处东海之滨的港口城市,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山、海、岛、礁、泉、江为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70年来,我市依托本地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号召下,宁波体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家门口的健身场地、“15分钟健身圈”到遍布城乡的绿道和登山步道,宁波人的聪明才智在体育设施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育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对于81岁的市体育局退休干部陆立胜来说,只要看到宁波有新的体育馆建成,他都想去现场看一看。“过去没法想象,现在宁波的体育设施可以建设得这么好,农村普遍建有灯光球场等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覆盖城乡,奥体中心拔地而起。现在的宁波人真幸福。”他深有感慨地说。在体育系统工作几十年,陆立胜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宁波体育场地的建设。“解放北路体育场是宁波最早的体育场,20世纪50年代我离开宁波去省里时,体育场还没有像样的司令台(即主席台)呢。”他介绍。几经翻修,解放北路体育场后来在宁波成为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必选之地。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宁波第一少体校成立,学校的体育场地于1959年在海曙西郊建成,至1987年建有篮球、排球训练房,体操房和体操海绵坑房、健身房,室内、室外游泳池等。2001年,学校搬迁至科技园区。
据《宁波市体育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宁波还兴建过几座大型游泳池,如宁波市儿童游泳池、宁波市大桥室内游泳池、战船街游泳池等。根据宁波城市规划的需要,这些游泳池先后被拆除,改建其他建筑。
改革开放后,市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高涨,建设体育设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由香港侨胞陈廷骅先生捐资500万元港币,市政府出资120万元人民币,1993年7月在中兴路南段建成宁波市游泳俱乐部。俱乐部拥有50米8泳道的室外泳池1座,25米8泳道和15米3泳道的室内泳池各1座。2004年,室外50米标准池改造为室内游泳池。俱乐部是为宁波市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也成为对社会开放的群众游泳健身场所。
1985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在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建体育设施的热潮。慈溪在1988年率先创建为全国体育先进县,随后奉化、余姚、鄞县等区县(市)也先后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至2000年,宁波已有8个区县(市)达标,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部门还兴建了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前者1992年在江北区湾头水域建成,后者1998年在象山县松兰山东沙滩建成。这两处水上运动设施为宁波培养了大量水上运动的竞技后备人才,使宁波的水上运动项目在浙江省内独树一帜。
20世纪90年代,除了体育部门之外,各大中学校开始兴建大型体育场馆。镇海中学体艺馆由旅日侨胞傅在源先生资助86万美元和150万港元兴建,该馆在1994年建成,建筑面积3815平方米,设篮球、排球比赛厅,综合训练厅,舞蹈厅及乒乓球、音乐、美
术等活动场地。
进入新世纪,宁波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乡镇街道掀起兴建体育设施的热潮。市重竞技训练基地训练馆于2004年在鄞江镇建成,建筑面积4452平方米。市重竞技训练基地投用后,为宁波培养了众多顶尖运动员,其中奥运冠军石智勇等人就长期在这里集训。
鄞州区体育中心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包括体育馆、训练馆、室外附属设施及园林绿地组成。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固定座位4200个、移动看台座位468个,可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等比赛。有了鄞州体育馆,鄞州区引进了八一女篮主场比赛,持续12年之久。
北仑体艺中心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宁波体育史上运作比较成功的体育馆之一。北仑体艺中心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体育馆建成后,持续10多年举办、承办世界顶级女排比赛,加上北仑修建的体育训练基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排球第一主场”。
宁波关于建设奥体中心的呼声由来已久。2014年12月,宁波奥体中心开工建设,2018年底体育馆、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基本建成,2019年5月完成竣工验收,成为迄今为止宁波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建筑群。
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这些年来,宁波建设体育设施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据《宁波市体育志》记载,截至2003年年底,宁波共有体育场地5161个(部队和铁路系统除外)。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1.83平方米。至2017年年底,宁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5平方米,虽高于1.66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仅排在第8位。再加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健身场地分布不平衡,让群众感到周边健身场地不足,健身不方便。全市10个区县(市)中,北仑区最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8平方米,海曙区最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7平方米。经过不懈努力,至2018年底,宁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9平方米。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必须有新的模式和路径。宁波和各区县(市)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根据市民体育健身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健身场地建设的“宁波解法”,为国内外媒体所称道。
建设登山健身步道,是宁海县在国内的开创之举。宁海县在2007年开始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合作,举办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县领导为此提出,希望在赛后给当地留下一些资源和遗产,这样“逼出来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登山步道建成后产生了积极影响,省内外200多个政府团组前来实地考察取经,宁海做法对盘活山地资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2009年年底,宁海县建成国内首个国家登山步道系统;2010年4月,宁海的健身步道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称号。至2012年,500公里登山步道完工,贯穿了全县九成的建制村。通过步道建设,沿线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古村落、生态资源、农业和渔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不仅解决了沿线村庄发展、农民致富等问题,而且使千里休闲步道成为一条健康之路、休闲之路、富民之路、发展之路。在宁海县的带动下,宁波各区县(市)掀起步道建设热潮,慈溪、余姚、奉化、北仑、镇海、江北、大榭岛等地先后出资上亿元建登山步道、森林游步道。慈溪市建成宁波第二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让宁波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总长达到545公里。奉化区围绕山海资源打造各类健身步道963公里,成为建成步道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2018年8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通过审议,这意味着今后宁波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有了地方性文件依据。更重要的是《通知》中明确提出新建小区按规模配套室内体育设施5‰的建设指标;新建、改建公园绿地应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5%的要求配建体育设施等具体量化要求,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实施工程的真正落地,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
我市提出,要在扩大增量上下功夫,构建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将室内体育场馆“搬”进小区的“小区+体育”模式,加上“公园+体育”“街道社区+体育”两种模式,相关量化标准均被列入《通知》中得以明确。三种模式确保宁波市民步行10分钟左右、直线距离在800米至1000米范围内,就有可供健身的场馆、场地设施。
结合城区实际,利用高铁、高架桥下空间以及“三改一拆”闲置土地、废旧厂房改建体育设施。早在2013年,镇海区庄市街道万市徐村利用高架桥下空地,建成集塑胶灯光篮球场、足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及儿童设施等于一体的村级全民健身中心。海曙区南门街道柳锦社区利用“三改一拆”闲置土地,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建成4个笼式足球场,周边社区居民十分欢迎。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已成为全市“公园+体育”模式的典范。结合三江六岸改造,一大批与绿树草地融为一体的体育设施应运而生,使传统公园绿地“变身”为市民就近健身的极佳场所。
近年来,宁波一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馆、小球训练中心、水上运动基地、智力运动基地、北仑青年体育公园、梅山万人沙滩等建成;宁波国际赛道、江北中体SPORTS城(全民健身中心)等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投入运营;象山亚帆中心(沙排基地)、市游泳训练中心新基地、举重武术馆等业已开工建设;宁波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足球学校)建设进入前期阶段。
宁波奥体中心揭开“面纱”
人物名片:董淑能(宁波奥体中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2014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启动宁波奥体中心建设。开投公司组建奥体公司,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公益为本、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宁波奥体中心项目,积极实行“建、管、用”一体化。项目于2014年12月开工,2015年12月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18年三馆基本建成,完成竣工验收,并于今年7月初开始试运营。
作为宁波奥体中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我全程参与了宁波奥体中心的建设。宁波奥体中心项目三馆建筑外立面均采用独特的双曲面流线造型,施工过程复杂、难度大。建筑物钢结构跨度大,最大跨度120米;用钢量大,除去钢筋部分,单钢结构的用钢量就有1.3万吨;金属面大,建筑物外立金属屋面有近10万平方米,这些是宁波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建成后的奥体中心拥有“三馆一园”,体育馆按照体育建筑甲级标准建设,可容纳1.3万人,配备了斗屏与看台环廊屏,尽显专业与时尚;游泳馆除配有两座标准50米泳池、一座标准跳水池、一座儿童戏水池外,还有全空气系统、中央空调、地暖加温和逆流式循环水处理方式,24小时不间断循环,打造安全放心的水质条件;综合馆和体育公园提供多功能、多元化服务,助力全民健身。
另外,宁波奥体中心还采用了人性化的技术。在智能化系统方面,中心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全场馆覆盖的全数字高清人脸识别系统及高空全视角鹰眼系统,青少年游泳培训的内场实时画面可以在大厅让家长及时掌握;在售票系统方面,抛弃排队缴纳押金等环节,使用掌静脉生物识别技术便可轻松入场。
市体育中心建设始末
人物名片:杨兆宏(市体育局退休干部)
20世纪80年代末,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建议提案,呼吁建设宁波市体育中心。至1992年,市体育馆终于开工。“这是宁波市第一次建设综合性的体育中心,由于缺少工程建设经验,设计和施工方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71岁的杨兆宏介绍。
市体育馆建筑面积11653平方米,看台有4558个座位,底层中心为46米×25米的比赛场地,净空高度15.7米,符合举办国际篮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拳击、体操、技巧等比赛标准,并可进行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馆内灯光照明达到国际比赛和电视转播的要求,正是由于有这座设施先进的体育馆,宁波得以在1998年成为CBA联赛冠军八一男篮的主场。2008年和2019年,这座体育馆还承办了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亚洲举重锦标赛等国际顶级大赛,成为中外电视观众瞩目之地。
市体育中心网球馆(李坤网球中心)由宁波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坤先生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和市政府出资460万元人民币建成,占地面积11988平方米,有6个室外网球场和2个室内网球场,成为运动员训练和群众健身的理想场所。
在市体育馆旁边,还建有按照国际B级标准设计建设的体育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体育场总建筑面积15728平方米,看台有3万个座位,分为24个观众区。场内有标准草坪足球场、400米8道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塑胶铺设的跳部区和掷部区,可举行国际性田径、足球比赛。体育场建成后,先后承办过东亚四强足球赛、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中日韩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比赛,也多次举办过大型演唱会,引起群众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