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小城大蝶变

——回眸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波城市建设发展

    2019年09月09日 15:3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2008年的奉化江两岸 (余德富 摄)
1973年的三江口(余德富 摄)
1996年的东门口 (余德富 摄)

  蜿蜒流霞的三江见证了沧桑,也倒映着巨变。

  当时光的齿轮拨回到70年前的5月25日,新纪元的第一缕曙光遍洒甬城。当天拂晓,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六十四师,会师于市中心,宁波解放。

  那时候,三江六岸多是倒塌损毁的建筑,破旧不堪。如今,好似换了人间。

  水拍江岸,潮起潮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3平方公里拓展为2018年的34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31.1%增长到72.9%。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腾飞,绕不开一个时间轴,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年代,串联起小城大蝶变的时代华章。

  1

  宁波城市的发展,一直与宁波港口连在一起。

  唐代,宁波港开埠,与之相伴的是宁波子城的诞生和子城向外城的拓展。到了宋代,作为外贸重镇,陶瓷、茶叶、丝绸等商品贸易带来昔日宁波的繁盛。而清末,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外滩。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和苦痛,让这片土地一度“停滞”,直到解放那一刻。

  宁波港口的发展,再次撬动城市的复兴。而这个港,在20世纪70年代,已从地处三江口的河口港向由北仑、镇海港区组成的海港转变。

  “港”“城”相依。时光回溯到1985年9月29日。

  这一天,宁波市委、市政府在镇海电影院召开干部大会。时任市长耿典华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镇海县正式撤销,以甬江为界,北边设镇海区,南边为滨海区。

  这个时点,离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宁波等沿海14个港口城市才一年多。作为全国第一批开发区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在甬江南岸拉开建设帷幕。为了充分发挥宁波深水良港优势,适应北仑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镇海一分为二,化身甬江口的双子星,拱卫着宁波走向开放前沿。

  从三江口迈向大海,宁波如大鹏展翅,形成由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大块型构的“组合型”城市,以全新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

  城市建设,亦在追赶。20世纪80年代的宁波中心城区,由老城区和江东、江北城区组成,面貌陈旧,更像是一个县城。1987年,七塔寺以东部分还是一片农田。

  改变,来自三江上的桥。改革开放前,沟通三江的只有灵桥和新江桥。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成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等桥梁,使隔江而望的几个城区变成一个整体。其中,兴宁桥、兴宁路的开通,使江东片区的开发成为可能,并化为现实。

  2

  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5年之际,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波城市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

  宁波第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启动。

  如果把宁波城市建设比作一张琴,贯穿城市东西的中山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根弦。

  1995年2月26日,它被弹响了。那是中山路改造工程动工的日子。

  “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决心要改造中山路。次年,拿出了打通三横四纵、疏通城市出入主卡口的3年城市道路建设方案,而其中的中山路被列为1995年市政府的头号实事工程。”宁波史志文献里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细节。

  改造前的中山路,从东门口到西门口,长不过2公里,宽不过20米,路面破损严重,慢车道上人车混行,交通拥挤不堪。

  7个月后,中山路改造完成,道路拓宽至44米,快车道为双向四车道,隔离栏摆上了鲜花盆景,两侧分别有绿化隔离带和人行道。改造中同步敷设邮电通信、给排水、电力、煤气等管线。路灯、电话亭、公交候车亭得到更新,夜景灯光让整条路流光溢彩。

  在多次改造和延伸后,中山路向西连接机场路,向东连上世纪大道,全长超过10公里。进入21世纪,这条路又延伸进抵东部新城。

  在中山路的变奏中,月湖是一段华丽乐章。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动迁月湖周边居民3000多户,沟通月湖水系,治理月湖水体,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绿化湖畔,恢复湖区传统景点。

  中山路在改变,但变的不只是路。

  中山路沿线,过去大都是三四层高的旧房子。1989年,位于中山路东门口8层高的交通邮电大楼,是宁波第一高楼。可现在路两侧已是高楼林立,一眼望去都是一幢幢酒店、写字楼、高层住宅。

  中山路沿线,过去灰蒙蒙的都是房子,现在则是绿意盎然。环城西路绿地、西门口绿地、三江口绿地、甬新河绿地,让中山路处处透景。

  这条宁波第一长街的“破茧蝶变”,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中山西路铁路道口公铁立交桥的建成,打通城市西扩的交通瓶颈;柳汀立交桥的落成,使从杭甬高速驶来的车辆,通过环城西路、柳汀立交桥,顺利进入宁波城区。

  中心城区的“年轮”在一圈又一圈中变大。

  过去,“外环线”由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和灵桥路围合而成。

  后来,外环线向西扩展到环城西路,向北扩展到环城北路,向东扩展到中兴路,南边就是鄞奉路和兴宁路了。

  再后来,外环线在东西方向再次扩展,以世纪大道和机场路为标志。

  之后,世纪大道以东5公里又建起东外环路,南边建起环城南路,北边建起北外环路。绕城高速大幅拓展城市框架,彻底颠覆了宁波人原有的空间概念。

  3

  史志文献记载:从1994年到2010年,宁波先后开展了3轮城市建设。

  第一轮始于1994年,实施“三横四纵十卡口”为重点的骨架主干道拓宽改造;第二轮从1998年到2002年,以“顺畅枢纽、沟通干道、形成网络、完善功能、美化环境”为重点;第三轮从2003年到2010年,主要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10年,城市道路骨干网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63.3平方公里扩大到27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6445.3万平方米。2009年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40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7.09平方米。与此同时,县城、中心城镇规模增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体系初步形成。

  宁波迈向大都市,得拉开城市框架。1999年,宁波提出城市东扩战略。随后,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将城市向东西拉开。2000年初,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科技园区、鄞州中心区、北仑新区、镇海新区等区域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02年4月,鄞州区宣告诞生。3年后的1月18日,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打下第一桩。

  向东,向港口,向大海,宁波的城市发展一直遵循着这一历史脉络。

  2010年,鄞州区、北仑区、镇海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皆初具规模。宁波高层建筑大量建成,中农信国际商厦、电信综合大楼、华联二号楼、中山首府等一批超百米高楼相继涌现。三江口区域和东部新城区块,高层建筑分布尤为集中,大都市风情逐步形成。

  建新,还需整旧。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包括低洼地段、非成套住宅、城中村改造及老小区整治等,并同步实施大规模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区域绿化改造工程。20年间,市区累计实施拆迁项目560余个,拆迁房屋建筑面积9425494平方米。2009年底,市区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29.72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13.1平方米。

  同时,投入巨资,关、停、并、转严重污染且治理无望的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陆续建成宁波开发区岩东污水处理厂、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工程。截至2010年,宁波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82.81%、100%、37.52%,并基本构筑起“三江六岸,一湖居中”的点、线、面环相结合,乔灌花草相辉映,多层次、开放式、高质量的绿地系统,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在战争的废墟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宁波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崛起在东海之滨,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