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崔小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文化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接续努力,为人民立心,为城市铸魂,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动力。
崇德向善凝聚奋斗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丰硕,“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的城市精神,汇聚成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不久前,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我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我国道德领域授予公民的最高荣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用道德楷模的力量呼唤爱心。如今,全市已有9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78位“中国好人”、12万名各级各类身边好人。2018年宁波市“中国好人”上榜人数列全省各城市第一。
文明小区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1988年,宁波在四合院、筒子楼开始文明创建。20年久久为功,文明小区遍地开花,筑牢了文明城市的基石。21世纪初,文明社区创建成了文明城市题中之义。“四点钟学校”、“无人超市”、社区警务室等社区便民服务品牌不断涌现。数千幢“同心楼”“和睦楼”“一家楼”和美了邻里情,和谐了人际关系。
2010年以来,文明创建向全域扩展。“文明礼让斑马线”开始践行,我市成为国内最早推行这一举措的城市之一。今天,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经成为驾驶员的行动自觉。
文明风景线遍布城市和农村。“五彩四明”“斑斓海岸”“绚丽浙东”等各具特色的文明示范线,成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名片。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向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约1100万元,“顺其自然”成了爱心城市的代名词。
宁波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城市。今天,文明的因子正在浸润着这座城市每个人的心灵,“明礼于心、行礼于人”蔚然成风。
文化自觉引领公共文化服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的公共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从政府主导的送文化、种文化,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图书馆、剧院、电影院数量加在一起还是个位数。本世纪初,在省委“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我市提出了“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在全国率先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宁波文化广场相继落成。
今年,宁波图书馆新馆、宁波奥体中心投入使用。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向镇、村覆盖。2019年,我市率先完成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基本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截至2018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531.04平方米,居全省第一。
本世纪初以来,各级政府出资数亿元,大力实施“送文化”活动。从“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到“天然舞台”惠民演出,形式越来越多样,节目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高。“送文化”活动为城乡居民带去了欢乐,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广大市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2016年“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计划应运而生,社会力量热情参与成为该项计划的最大亮点。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撬动,参与社会艺术培训的联盟机构达到133家,参与的市民有百万之众。“天一荟”于2018年9月在“天一阁·月湖景区”正式推出,每天晚上以京剧、越剧、甬剧折子戏、宁波走书、宁波评话等传统剧目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已经成为推广宁波传统文化和满足大众文化休闲需求的重要窗口。今年夏天,莫志蔚老人捐赠十架公共钢琴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再次点燃了全城公共文化意识,社会各界人士合奏了一曲爱心“交响曲”。目前,十架公共钢琴已顺利落地,每天前去弹奏的人络绎不绝。中国新乡村音乐会、市民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市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推出1300余项活动,参与市民950余万人次,社会知晓度达90%,总体满意度达89%,已经成为我市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全民性文化艺术节。
精品创作彰显文化自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文艺界筚路蓝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创作了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多年来,宁波文艺界在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科技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我市原创歌曲《美丽的心灵》获全国优秀群众歌曲奖;1994年,夏真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获全国“五一个工程”入选作品奖;2002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赵海英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得主;荣荣凭借诗集《看见》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实现我市该奖项零的突破;甬剧《典妻》先后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今年9月16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在宁波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首次举办全国最高级别的展览。
2016年底,市委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新修订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和《宁波市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办法(试行)》,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创作文艺精品的积极性。2018年12月,我市创排的民族舞剧《花木兰》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奖。2019年,我市创排的浙江省首部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获第十五届全国“五一个工程”奖。近十年,我市舞台艺术获得四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走在全省前列。
70年来,我市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文艺家协会会员达8017名,其中省级会员3033人,国家级会员801人,文艺人才总数居全省第二。全市有4人被列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明互鉴让文化多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宁波,搭乘通天下的巨轮,不断走出国门,与五洲四海文化交流交汇,互通有无。
我市的对外文化交流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团队、艺术家跟随商贸代表团出访,传播宁波文化,扩大城市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多次到香港、澳门等地演出,成为宁波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进入新世纪来,市演艺集团多次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欢乐春节活动”,足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2016年,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2017年,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在宁波举办。同年,我市与文化部携手创建的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落成,这是我国在中东欧国家建立的首家文化中心。
几位波兰钢琴家慕莫奶奶公共钢琴之名前来宁波“打卡”,这几天,在月湖盛园、地铁鼓楼站、银泰百货东门店等公共钢琴安放点弹响《我爱你,中国》。同一时间,万里之外的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与宁波“同频共振”,响起了《我爱你,中国》的歌声。这是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的文化旅游推广快闪活动。
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作为一家民间国际文化交流机构,以牡丹为“媒”,将中国传统文化远播海外。截至目前,已经培训了来自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余名外籍人士。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文艺工作者将继续在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宁波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