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天一阁建楼记

    2019年09月30日 08:5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贵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范钦,便是这座藏书楼的建设者。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一字安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最后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一生喜好藏书,宦迹所到之处悉心搜集公私刻本,晚年在故里建造天一阁藏书楼,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藏书家。

  趁着初秋明媚的阳光,记者走进天一阁,通过文献资料、古籍查询,探寻范钦与天一阁的故事。

  1.“业余做官”专业藏书

  明朝嘉靖年间,月湖边的范家诞生了一个男婴,族中长辈按照字辈排行,给他取名范钦。

  范家家境并不富裕,但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且不说对男儿的教育,就连家中女子也都嫁给秀才为妻。范钦也从幼时就酷爱读书,为了读书,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买不起书时,他就到别人家去借,借不到书时就抄书。

  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这让范钦在27岁时终于学有所成,考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仕途”生涯,全国各地都有他为官的痕迹。在官场上,范钦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刚烈正直秉性。他在大半个中国出任过封建王朝的各级官吏,政绩和军功都十分显著。后来,范钦升为兵部右侍郎。

  即便是做了官,范钦爱书如命的性格却从未改变。每到一地做官,范钦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历来不甚为藏书家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内部资料等。对于那些买不到的书,他就雇人私刻,他雇的抄手一度有20余人。为了妥善保管在各地搜集到的书籍,范钦还将它们打包寄回月湖之滨的故宅中,收藏于“东明草堂”里。

  范钦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权贵之势曾阻梗他的前程。他在任工部员外郎时,因顶撞皇亲武定候郭勋,郭勋在皇帝面前诬害他,因此范钦含冤下狱,受廷杖之责。出任袁州知府时,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藩。严世藩想罗织罪名害他,严嵩劝阻说:“范钦是连武定候郭勋也敢顶撞的人,你若参他,反倒让他出名了。”严世藩见身为首辅的父亲尚且忌惮他,只得作罢。

  政治生涯的坎坷起伏,让范钦心灰意冷,之后,他专心寄情于藏书事业。

  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

  范钦

  阗城花月拥笙歌,

  仙客何当结轸过。

  吟倚鳌峰夸白雪,

  笑看星驾度银河。

  苑风应节舒梅柳,

  径雾含香散绮罗。

  接席呼卢堪一醉,

  何来心赏屡蹉跎。

  2.卸职归里建楼藏书

  范钦辞官回宁波后,与当时从南京兵部尚书退职回乡的张时彻和告老还乡的兵部右侍郎屠大山十分相投,诗文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被称为东海三司马。

  范钦还与书法家丰坊为邻。丰坊是江南望族,家有祖传的“万卷楼”,藏有许多海内珍本。范钦与他研究版本,搜求古籍,并常向他借抄典籍,以充实藏书,丰坊还为范钦作了藏书记。

  丰坊晚年的时候得了心疾,精神有些不正常,藏书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遇一场火灾。于是,丰坊就将碧沚住所卖给了范钦,并且写下了“碧沚园,李氏宅,售与范侍郎为业,南禺笔”。(南禺是丰坊的别号)。就这样,“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为范钦所有。从此,范钦的藏书更加丰富了。

  此外,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之本,这样又使他的藏书中增加了不少抄本。在当时,范钦藏书号称东南第一。不过,与其他偏重于版本的藏书家不同,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特别多。

  随着藏书数量的增加,原来的“东明草堂”已经容纳不下。在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之间,范钦决定在住宅的东面建一座藏书楼,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天一阁。

  当时,范钦所建的藏书楼为一排六开间两层木结构,坐北朝南,阁前有池塘。鉴于之前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的意外,范钦想要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字。一次,在披览古帖时,范钦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设置隔墙,合“天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

  天一阁建成了,范钦心里着实高兴、得意。当时,天一阁内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范钦也常常邀集名士到天一阁饮酒谈诗。

  3.藏书文化百年不衰

  为了保护自己一生苦心搜集的藏书,范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例如,用芸草夹在书页中以防虫蛀,烟酒火烛不许上楼,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拜祖宗的大典。这有效防止了书籍的损坏、个人占有和分散流失。

  在范钦临终时,他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和数万卷藏书。然后把大儿子范大冲和第二个儿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任让两房后代选择。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初衷,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族规,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族规虽是苛严,但也有破禁的时候,破例能登楼的都是名扬中国文化史的人士,真正的大学者。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宁波主持“证人书院”,因为他是海内名宿,兼与范家挚交,这位异姓人士头一个破例登上了书楼。黄宗羲在阁中读到许多罕见的书,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文,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宁波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也曾登楼,他在《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诗写道: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一瓻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清乾隆帝也久闻天一阁盛名,在他下旨营造置放《四库全书》的书楼时,特地派人到天一阁考察,并测绘构造图样。以后分列的全国文渊、文源、文澜、文津、文溯、文汇、文宗七大阁都按天一阁图样仿造。自此,天一阁名扬天下。

  正是得益于范钦以及后人一系列严苛的管理制度,天一阁奇迹般地经受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袭,虽然建阁时间要晚于其它著名藏书楼,如叶梦得的石林别馆、楼钥的东楼、杨循吉的卧读斋等,但天一阁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图书馆之一。

  现如今,天一阁的藏书文化绵延百年,经久不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18年,天一阁·月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宁波的文化地标。如今走进天一阁,游客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可爱的“阁主大大”形象跳跃在显示屏上。在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窗,游客可以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各个步骤和操作细节。创新打造国内首个以藏书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展厅,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通过AR、VR、环景投影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让馆藏文物与游客近距离互动。天一阁还学习故宫,通过书籍、文具、茶具、日用品等文创用品讲好天一阁故事。

  历史的变迁沧桑里,天一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藏书楼变身为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文献收藏、典籍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诸多功能,融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专题特色博物馆。目前,天一阁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70万人次,其中外国宾客超过3万人次。

  -撰稿:唐慧晔孙国玲安康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慧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