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专业、创新和服务就是生命力

政府职能的转变,让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2019年10月31日 17:1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全媒体记者吴乔璐 忻之承 通讯员杜燕美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党建引领的阵地、居民生活的家园、城市文化的窗口和共建共享的平台。社区治理多方参与,离不开社会组织的“硬核”力量。

  2010年,海曙区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实现海曙社区治理多方参与开辟了新局面。如今,海曙的社会组织如同毛细血管一般,融入了社区治理乃至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社会组织无序发展到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海曙如何凝聚社会组织力量?我来到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寻找答案。

  初建

  社会组织走向有序提升

  走进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厅,墙面上的八个大字颇引人注目——“微公益聚合正能量”。“这说的就是我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硬核’力量。”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郑玲娟迎面走来,笑着和我打招呼。在这上面,我还看到了中心成立以来获得的荣誉: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我不禁对中心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兴趣。

  2010年12月23日,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这是浙江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之初选址在卖鱼路的一幢独立的三层小楼里,仅有6名专职社工。“当时,我们区里的社会组织包括自发组织形成的备案社会组织和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两种类型,许多社会组织往往各行其是。”曾是6名专职社工之一的徐轲说,当时,我区共有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社团以及备案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1200余家,大多无组织架构、无运作规范、无管理制度,有着数量大、人数多、结构散的特性。在此情况下,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如何为这些社会组织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下放“公共服务”是第一步。“我们试水公益创投机制,一改原先由街道、社区承担全部公共服务的情况,交由我们的社会组织来‘竞标’购买公共服务。这样一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的公益服务都能交由社会组织运作,充分调动了咱民间的力量。”郑玲娟说。

  公益创投促进了不少“草根”社会组织孵化成长,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的恒爱编织站就是首批接受帮扶的社会组织之一。恒爱编织站由牡丹社区居民严婉贞发起,招募有编织手艺的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以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编织衣物,并通过企业认购、商场寄卖、捐赠福利院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公益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可刚开始,他们的公益活动常常无人问津。“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公益创投项目,没想到项目批下来了,还获得了资金补助,这对我们初创组织来说可谓是‘及时雨’。”严婉贞说,之后,恒爱编织站有了开展各项工作的动力,定期邀请手工编织技师对编织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每年组织创意编织大赛,随着公益力量的不断加入,恒爱编织站的声名也越发远扬。

  从无序发展到有序提升,十年来,中心通过公益创投机制,累计资助1074个公益项目,总计1400余万元;通过百家企业、百个项目的“双百”对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400余万元;公益创投项目涵盖了为老、济困、助残等九个服务领域,项目服务对象涉及空巢独居老人、癌症患者、问题青少年等各类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

  升级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

  经历了初创、成长,我区有不少社会组织走出了一条精细化、专业化的道路。作为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曾经的专职社工,徐轲、黎丽在做好社会组织服务的同时,还撬动了社会资源,一同创办海曙和义社工师事务所,当起了“社会服务承包人”。

  在这家全市唯一一家5A级专业社工机构,我发现他们已承接近20个专业社工服务、督导评估项目,今年事务所还成功入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全国首批共营伙伴,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的社会组织。

  “和义社工师事务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心的培育扶持。”徐轲告诉我,在我区社会组织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中心还探索起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三三三”模式,鼓励社会组织“走出去”。

  什么是“三三三”模式?中心相关负责人向我解释,第一个“三”是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服务三级架构,即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第二个“三”是实行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三步走,包括挖掘基层社会组织资源、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组织成长;第三个“三”是搭建社会组织三级服务展销网络,包括旗舰展销、网点展销以及线上展销。

  “以前展销公益产品、发现公益项目都得要在社区或者广场设点摆摊。现在,我们通过‘甬志愿’线上服务平台,线上就能完成一系列展销。”工作人员打开手机,向我展示了“甬志愿”APP,点开主页面,公益项目众筹、志愿服务岗位发布对接、公益产品展销等功能一应俱全。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还体现在向社会企业转型当中。在人流如织的南塘老街,我发现了“印象宁波”。它就是社会组织实现自我良性发展,向社会企业转型的成功案例,由我区社会组织五谷画坊创意助残服务中心运营,专门销售残疾人庇护文创产品,有木刻版画、布艺产品,也有宁波非遗产品,例如余姚土布、象山盘扣等,精致唯美。商店通过与全区乃至全市残疾人阳光家园合作,精选并售卖体现宁波风情的庇护产品,帮助他们拥有稳定收入,目前商店已同5名残疾人签订固定劳动合同。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帮群众解难题,跑进群众心里。近日,海曙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协同和解分中心正式成立,这个以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党建引领、评估指导、发展壮大、服务社会为总要求的分中心,将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构建全流程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代跑、助跑和群众零跑。

  截至目前,我区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700家,其中社会团体146家,社会服务机构554家,备案社会组织2629家,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转型

  社会组织聚力行稳致远

  从草根到专业,从松散到聚合,多年来我区社会组织在蜕变中迎新生。2016年9月,宁波市“善集”公益街正式开街,这也标志着海曙区社会组织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公益街的开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区社会组织经过几年发展,已经能够实现自我造血,以公益街的形式把社会组织聚集到一块,有利于组团为更多的群众带来公益服务。”郑玲娟说着,便带我下楼来到区民政局对面的“善集”公益街上一探究竟。

  以周江岸路为轴,这儿聚集了我区公益组织孵化园、公益街、白云街道公益片区、科技治水园区。“善集”公益街由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管理,采用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依法运营的模式,将各类公益产品、可市场化运作的公益组织引入“门店”,促使公益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实现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在一家名为“益兔”青年空间的门店内,我看到了咖啡吧台、公益项目体验区、公益产品展示区等功能区,编织玩偶、木刻版画、手工肥皂……店内陈列的创意产品皆为手工制作,售卖所得用于公益事业;在相隔不远处的“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里,陆续有市民登门拜访,咨询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业务,气氛温馨融洽;在广安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互联网+”为社区居家养老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整合了全区6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10个为老服务社会组织、10家公益企业的资源,仅通过一条电话热线、一次网络互动、一条手机微信,就能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养老服务。

  建设“善集”公益街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整合各类公益性资源,搭建参与社区治理的大平台,最终形成良性发展的“公益生态”。三年后的今天,“善集”公益街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街区共开展公益服务515次,服务45828人次,解决就业岗位16个,与42家公益组织建立入驻(合作)关系,支持公益项目45个,开发公益体验项目178项,新增志愿者176名。而公益街上的店铺也通过营销实现了自身造血,并借助“互联网+”以及集群优势,推动传统民生服务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会组织行稳致远,不仅需要集群化,还需要党建聚力。2018年5月,宁波市社会组织党建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海曙落地,社会组织建起来,党旗就飘起来,规则就立起来。为此,我区先行先试组织编制了《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汇编》。“党建‘立标’为我们社会组织党建规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我们已有2家社会组织顺利组建了党组织,社会组织未来做什么、怎么做都有了规范和依据。”郑玲娟说。

  与郑玲娟告别后,我又看了一眼挂在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厅墙上的荣誉牌,才发现这些荣誉背后所承载的沉重力量。政府扶持、社会协同、专业组织运作、公众参与,正因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甘当各级社会组织发展的“左膀右臂”,我区社会组织才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才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走向下一个十年。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乔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