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大爱构筑志愿之城

    2019年11月29日 13:3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撰文:徐慧琳吴乔璐陈卓青

  当血库告急时,他们献出滚烫热血;当老弱病残需要帮助时,他们毫不迟疑帮上一把;当贫困家庭的孩子缺少教育资源时,他们组织众筹送知识上门……在海曙,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温暖着这座城。

  在宁波,有一个地方是志愿者们的根据地,她不仅是志愿服务团队的“娘家”,更是助力志愿者连接政府机构、社会群众的“牵线者”,她就是宁波市81890志愿服务中心。

  爱心汇聚志愿者超30万

  “我想找一个能够陪护盲人的义工,81890有没有这样的资源?”“我家老人生病走不动,想请人上门理发,这样的师傅去哪里找啊?”随着群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2012年,宁波市81890志愿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有问题找81890,这一句承诺因为志愿服务中心的成立而更加响亮。

  成立之初,81890志愿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即为服务困难群众需求,统筹调动服务资源。首批注册的志愿团队就有363支,志愿者达30878人,涵盖了社区服务、城市运行、助老助学、助残扶弱等类别。

  “中心成立后,我们设立了走访机制,每月走访志愿服务团队,了解团队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团队的发展趋势,这有利于帮助团队走得更远。”81890志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在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团队的定位多为粗放型、零散型,比如阳光公益志愿服务团队起初的定位为服务老人。在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中心为其划定了更为精准的服务内容及对象:针对孤寡老人,团队发起了暖心项目;针对贫困学子发起“新朝阳”助学项目;针对交通出行服务发起“红马甲”平安出行项目。不同的项目招募不同的志愿者,这也令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更精细。

  2015年10月的一次帮扶行动,让81890志愿服务中心离需求对接更进一步。新芝路的残障人士胡先生需要一双“对治疗静脉曲张有帮助的袜子”,去过医疗器材商店都没找到合适的,于是就拨通了81890志愿服务热线,希望有一位了解网购的志愿者上门来帮自己选购合适的袜子。

  接到求助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招募志愿者。一小时后,他们接到了大学生志愿者孙超的电话。当天,孙超不仅帮助胡先生买到了心仪的袜子,还帮助他清理了电脑内存。通过沟通反馈,81890志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包括胡先生在内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于是主动对接宁波工程学院,创建“温暖的数码公益爱老助残”志愿项目,并采取在社区设点服务的形式,长期开展志愿活动。

  破解供给难题,81890志愿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了其“中枢神经”的功能。“2016年起,我们根据群众需求,细化梳理了志愿服务岗位。”该负责人表示,如针对盲人等特殊群体,细化为讲解员、车队接送、专业陪护等服务岗位,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细化为宣讲员、督导员等服务岗位。截至目前,81890志愿服务中心已细化服务岗位12类,岗位286个。随着岗位的细分,81890志愿服务中心注册志愿者量也呈递增趋势,目前已有志愿者334342人,志愿服务团队2208支。

  资源丰富服务逐步专业化

  随着志愿者注册量的递增,我区志愿服务呈现出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特点,志愿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志愿行动不断创新,在大型赛事、危机抢险、社会保障等领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益组织专业化,首要的是人才专业化。81890志愿服务中心就如何更好的规范化发展志愿服务团队作出积极探索。以社区为阵地,让团队依靠社区所具有的场地资源、服务资源,实现志愿服务输出,实现民间志愿团队和社区居民志愿团队的双重培育发展。

  海曙星火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就在这样的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从最初的5名常驻志愿者发展到如今的84名活跃志愿者。据悉,该团队成立于2015年,在81890志愿服务中心对接下,团队志愿者在为社区提供助老、助学服务的同时,带动居民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居民形成自给自足的社区服务模式,并逐渐延伸扩展至望春街道、白云街道、集士港镇、古林镇……随着“星火”逐渐在海曙各大社区播撒,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服务能力

  日渐提高。如今,星火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已有20人具备专业技能,占团队服务人数的四分之一。

  通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摸索“自给自足”服务模式,海曙星火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尝到了甜头。如今,这支队伍不断扩大,更多的群众陆续加入进来,参与到了社区平安建设、定期上门慰问老人、社区便民服务等服务中来,“自给自足”服务让付出者得到了肯定,获得了成就感,让需求者得到了满足,提高了满意度。

  “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曾经有一道‘鸿沟’。”安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此形容前几年的公益市场。在他看来,公益组织做志愿服务热情高但能力不足,缺乏技能和资源的配套;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内部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想参与志愿服务,却找不到合适的路径。

  几经努力,安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跨过了这道“鸿沟”,在注重客户的需求的基础上,在2001成立了一支安健志愿服务大队,利用从事家政服务的便利条件,针对社区养老护理、母婴护理方面的需求,将母婴护理、医护养老、政策咨询作为志愿服务的重点,坚持服务从身边开始,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服务进社区、服务下农村、服务到特殊人群。目前,安健志愿服务大队共有在册志愿者400多人,小分队7支。

  体系建设全民公益成常态

  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关怀,让留守儿童身边有父母般的关心,让农民工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残疾人身边有家人般的体贴,让路面作业人员有亲属般的关爱……志愿服务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是几次热闹的活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持久的支持和关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不仅需要常态活动开展、规章制度完善,还需要载体平台搭建、社会氛围营造。

  “如何让志愿服务更专业化,让志愿者找到学习技能、开拓思维、提升自我的平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81890志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很多志愿者碰到过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理念,造成志愿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我们依托市志愿者学院的教学资源,组织团队负责人参与学习,为‘领头雁’提供相关的管理培训。同时也在为志愿团队招募各类技能志愿者,提升团队服务水平”。

  俞海鹰是雨露爱心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雨露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前身为宁波爱心同盟,于2017年正式注册成为社会组织,主要做敬老、助学、帮困等暖心服务,团队里800多名志愿成员基本是在职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做公益。“培训后有利于团队更稳定,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对志愿者领头人的培训,这样可以把学到的知识普及给更多的成员。”俞海鹰说。

  一件红马甲,一张志愿者服务证,这是每一位81890志愿者的“标配”。为了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激励社会志愿者、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先进引领的标杆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做大做优做强甬城志愿服务事业,81890志愿服务中心每月推出“志愿之星”评选。通过街道(乡、镇)、社区(村)、志愿服务组织、个人自荐等方式进行推荐评选。81890志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月志愿之星’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志愿者被评定‘每月志愿之星’后,记入志愿服务档案,中心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向社会公布,并以此推荐相关志愿者参加相关评选和表彰。”此外,部分当选的“志愿之星”还将被推选参与市区各级道德模范、好人的评选。

  我区志愿服务在记录和激励回馈方面推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前者明确志愿服务记录,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市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记录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信息,志愿服务时间以志愿者实际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为准。后者明确按照志愿服务时间长短不同将注册志愿者分为五个星级,并有机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奖励。

  奏响制度化主旋律、敲响规范化重音符,在体系建设之路上,海曙志愿服务还将不断探索和实践。理论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带领、公益广告宣传……在海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载体走到群众身边,有效增强了他们弘扬雷锋精神、参与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在海曙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位志愿者用爱心为这座城市文明撑起新高度、树起新标杆。“大善”形成源于日常“小善”积累,人类善行的养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感染的过程,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强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行善立德”志愿服务文化日趋形成,公益也成为部分人追求社会时尚的潮流,“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都是志愿者”正成为宁波这座城市发展的全新样态。

  如今的海曙,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从个体化的、零散性的公益慈善行为,发展为社会化、有组织的公益服务行为。在养老院,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理发、义诊、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在社区,志愿者进行卫生清扫、文明交通引导和知识宣传;在汽车站,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帮助乘客搬运行李……“志愿红”已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为建设大爱海曙注入新动能。

  新闻1+1

  听障人士自制口罩送环卫工人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吴乔璐)“270个口罩,是我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希望这个小小的礼物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你们送去一丝温暖。”近日,在我区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居住在江厦街道的听障人士李勤将亲手制作的厚实的口罩送到石碶、白云、南门街道的部分环卫工人手中。

  问及为什么这么做,李勤微笑着解释道:“我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爱,现在生活渐渐好起来了,我也希望尽一点绵薄之力回报社会。环卫工人工作很辛苦,我就想到亲手缝制保暖口罩。”李勤说,这一温暖的想法早在今年夏天就有了。

  棉布、棉衬、鼻梁扣、松紧口……3个多月前,李勤自掏腰包买来制作口罩所需的材料,随后剪裁、缝制。为了让环卫工人佩戴得更为舒适,李勤还细心地把位于下巴、鼻梁处的口罩棉布裁剪得当,贴合面部便于呼吸。“因为是手工缝制的,加上工序较多,制作比较耗时,这270个口罩我花了近一个月才制作完成。虽然累,但我觉得很开心。”李勤说。

  李勤今年49岁,因布艺技艺精湛,已成为“灿益工坊”残疾人文创店稳定的“供货商”,如今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她说,今天的美好生活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因有听力障碍,平时除了与家人的交流外,李勤的社交活动十分稀少。曾经的她常年待业在家,其儿子又处在高中的关键阶段,家中日常开销颇为紧张。2016年起,李勤尝试做一些布艺手工以贴补家用,但因品种单一、设计制作水平较低等原因,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后来在区残联的帮助下,“灿益工坊”残疾人文创产品商店为其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质量,并打开了销路。不仅如此,李勤还受到了布艺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开始制作钥匙包、复古手提包等迎合时代潮流的布艺产品。“心怀感恩,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我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李勤说。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慧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