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叶馨崔宁夏晶沈晨舒石婉羚
-摄影:张昊桦忻之承李叶馨
乡村,是乡愁的起源,是对家的牵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是村民们共同的向往与追求,而强治理增实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发力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乡村治理亦如此。
顺势而为,海曙正依托网络平台,将互联网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助推“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发展,鼓励村民上网,积极参与村务,打通乡村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加快农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平台构建
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模式
“叮”的一声,石碶村工业区一家企业负责人玲玲的微信响了,听到熟悉的声音,正在看材料的她掏出手机,看到石碶街道石碶村工业区网格微信群里,网格长石碶村治保主任阮锡剑发来的通知:“石碶村狂犬疫苗注射时间为11月18日上午11时,地点在张家祠堂,望周知。”“收到。”通知发出后,网格微信群内包括玲玲在内的成员陆续回复。收到信息后,玲玲又将此条消息发送到企业群里。一条消息通知,就这样通过网络,层层扩散,传至石碶村工业区的每个人手中。
“阮主任,工业区C幢旁边,有废木材杂物乱堆乱放,影响环境。”11月14日,阮锡剑看到群里有热心成员发来的消息,还配了一张现场图片。收到反映后,阮锡剑立即前往现场,查看核实并及时处理了问题。“我联系了中队执法人员,与他们一起对杂物进行清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四个平台’上做好了记录。”
在石碶村,一张村庄的治理“大网”就这样通过“四个平台”与各个微信、钉钉群密密麻麻地连接起村落里的每个村民。
阮锡剑说,像处理杂物这种网格长能直接处理的事项,为一级事项,只需处理完后在‘四个平台’上做好记录,如果网格长处理不了的事项,将设置为二级、三级,平台工作人员再根据事项等级推送至村级或街道级的职能部门。“事件处理完后,负责处理的职能单位会进行登记,上报消息的网格长就会收到事项处理完成的通知,形成事项处理闭环。”
依托“四个平台”,按照村里的具体情况,石碶村共分为工业区网格、雅渡北路网格、万顺网格等8个网格,每块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网格长通过微信、钉钉群等及时地自上而下传递通知公告,接收企业、村民反映的问题,同时,通过“四个平台”将问题向上反馈。“四个平台”监督着职能部门及时处理事项,并让村里处理的各个事项在事后有迹可循。“‘四个平台’补充了乡村治理线下工作的不足,为乡村治理创新了模式。”阮锡剑认为,互联网让乡村治理变得及时、便捷、高效。
在望春街道,“股份经济合作社权力运行审批管理平台”的运用,则通过互联网对村级“小微权利”进行了有效的线上监管。
“对村里的股份分红比例是否合理有疑问?没事,打开审管平台,看一下合作社近期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大额开支审批情况就行了。”日前,望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打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权力运行审批管理平台,仔细查阅后,将该合作社的股份分红比例反馈给前来咨询的市民,打消了疑虑。
有力监管村级权力,方能在源头防治村级微腐败,为“清廉村居”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2016年,望春街道参照规定流程,开发“股份经济合作社权力运行审批管理平台”,广受好评。
“2016年以前,街道对下辖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管只能依靠联村干部和连片领导的实地走访,项目审批程序也并不到位,更不像现在这样规范、便捷。”望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监管,规范各项审批流程,避免流程不透明、资金先用后批、审批时间拖沓、公章管理不规范等现象,街道着手打造了这一管理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将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涉资金、资源、资产,细化为重大决策事项、物资采购服务、工程建设维修、资产处置、大额开支审批、财务专用章、涉农开支等七大类别纳入管理,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实时监控权力运行情况,给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小微权力”装了“远程探头”。“近期还将推出新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小微权力监管平台,之后股民只需刷相关证件即可知道所在合作社的资产运营情况,更加便捷透明。”该负责人表示。
网络互动
全员参与督促环境治理
11月初,洞桥蕙江村热心村民网友“芬”通过“海曙洞桥”微信公众号中的“环境管家”栏目发布消息:“发现蕙江村后河弄厕所很脏很臭,电线也老化了,影响居民生活,请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天一早,收到建议的洞桥镇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将问题反馈给镇里的城建办。城建办工作人员立刻前往现场查看,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改造方案。经过几天的处理,目前,厕所已清理干净,并对外墙进行重新粉刷,对电线线路进行改造。11月18日,工作人员收到城建办反馈处理图片后,在“环境管家”中作出了“事项反馈”,同一时间,热心村民也收到了反馈。
“这是镇里历经四个月自行开发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模块’。”洞桥镇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室副主任史蝉燕告诉记者,今年洞桥镇在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后,镇里为了巩固整治成果,强化长效监管,打破以往的内部循环模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全镇的治理和维护上来,综合指挥室已于8月上旬入驻“环境管家”模块。
村民只需通过“海曙洞桥”微信公众号的端口,找到“环境管家”栏目,就能进行爆料。“每位村民都可以是‘环境管家’。”史蝉燕说,该窗口涉及各职能部门30大类208小类,村社12大类55小类,上报内容包括问题的文字描述、图片、问题归属(做区域的统计分析)、定位、详细地址和其他说明等信息。“系统会定期生成以问题上报为中心、以问题处置情况为中心和以考核对象为中心的不同维度的统计分析,便于全镇环境问题的研判,完成‘公众号爆料-平台流转-办结关闭-情况反馈’的流程。”
同样选择“触网”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的还有鄞江镇。“巡河时发现,小溪港河里有垃圾漂浮,望速清理。”11月19日中午,身兼“河长”一职的鄞江镇党委副书记刘鸣前往小溪港河巡河,发现问题,便立即发图文至镇里专设的“清爽鄞江合力共创”微信群内,保洁公司立即派人清理。下午14时许,垃圾已悉数清理完毕,工作人员将结果反馈至群内。见问题回复迅速及时,群内在线人员纷纷点赞。
鄞江镇水系丰富,鄞江、光溪河、小溪江、南塘河等穿镇而过,使该镇呈“群山环抱,溪水迂回”的山水格局。近年来,鄞江镇围绕“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发展建设总目标,打响了“治水”攻坚战,打出了一套“治水”组合拳,而借助网络之力,进一步助力该镇“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在微信群里看到,目前,群内有百余名成员,皆为镇、村相关工作人员。而据群历史消息显示,不单治水问题,其他环境问题亦有反映。“大家十分关心鄞江环境,平时一发现问题就会在微信群里反映。”鄞江镇相关工作人员说。
指尖卖货
发展电商助推农业增效
互联网不仅创新了乡村治理模式,更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今,在乡村,传统农业销售亦一改沿街吆喝的形式,逐渐走上了“指尖卖货”的发展新路。
“今年的猕猴桃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元。”海曙猕猴桃种植大户顾惠朋开心地说,在他近百亩猕猴桃园里,平均亩产达1000斤,订单量和体验采摘游的客人络绎不绝。前几年,他一直耕耘在横街镇的四明山一带,今年“转战”到高桥镇的肥沃土地上培育优良红心猕猴桃,并通过微信、抖音直播自产猕猴桃,点赞与订单量齐增,新老顾客纷纷前来,不少客人还从上海、杭州等地赶来采摘购买。
“以前很多农户要找销售打价格战,即便把价格压得很低,也不见得能卖出去。”鄞江镇趣湾庄园负责人陈贤促说,前几年,农户走传统的销售路子,即便丰产有时也难丰收。为此,陈贤促和宁波大学合作,让大学生负责电商推广销售农副产品。“效果很好,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其中,鄞江“清沅”芋艿和“它山堰”白茶最受追捧,今年夏天,他还帮桃农卖出了滞销的水蜜桃,每箱最高卖到80元。
近年来,我区依托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实现“海曙特产卖全国”,促使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在海曙农村地区,不少农副产品、土特产纷纷“触电”:只需指尖轻轻一点,一批批名优土特产,就能销到大江南北,实现农产品优势资源的“引流上线”。1—9月,全区20多家农产品电商企业累计销售额已突破3.7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产品“走出去”,更要外地游客“走进来”。依托互联网,围绕全域化、精品化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海曙乡镇进一步拓展与开发原乡休闲、休闲农场、乡村营地、乡村庄园、市民农园、民宿等新型业态,实现从偶然乡村旅游到常态乡村生活的转变。
2012年开始,章水李家坑村以旧修旧、整村改建,将新村建设与古村旅游统一规划开发,修复了一些老的古迹,李家坑先后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特色旅游村、宁波市第一批“最洁美村庄”和“长寿村”等荣誉。
第一批在村里办农家乐的李志平,因为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他在外打工的女儿也回到家乡共同经营。年轻人回归后,利用互联网,将农家乐信息上网公布,游客手指一点,就预定到房间、餐饮等。
如今,章水又推出手绘旅游地图2.0版,地图上标注的景点和具体位置更精确,大幅度提高了实用价值。为满足游客需求,手绘地图还将加印,派发到当地的旅游景点、民宿等。乡村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从线上“微信互动、网上订购”逐渐发展到线下野外踏青、景观垂钓、畅享自然等深度体验。
随着网络触角的不断延伸,乡村治理载体将得到不断丰富。当乡村治理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时,将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乡村的绿水青山间找到“最美乡愁”,越来越多的乡村在网络发展中汲取振兴的力量。
新闻链接
宁海打造“网上村庄”
开启乡村治理创新实验
“叮”一声,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周海波,听到熟悉的声音,掏出手机点开宁海“网上村庄”里的下畈村,在“村民趣事”一栏跳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村口大樟树下,消防人员在捅大马蜂窝,几分钟前,这吓坏村民的“不速之客”刚被请走。周海波会心一笑,虽远在千里之外,可村庄的大事小事尽在掌握中。
下畈村外出打工经商的村民占了三分之一。离开村子,等于切断了信息渠道。乡村空了心,活力减弱,这是许多农村普遍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在浙江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开始逐渐摆脱土地束缚,生活方式趋向城市化,村民需求更多样,乡村“熟人社会”的紧密人际关系被打破,这使得村庄公共权威弱化,原有的治理方式已“管不住”渐渐散开的村庄了。
怎样重新凝聚起村庄的发展合力?去年4月,一场依靠互联网进行的乡村治理创新实验在宁海启动,宁海依托政务钉钉等网络平台打造了一个虚拟的“网上村庄”,村民变网友,全县22万户农民住进同“一张网”。在平台上,每个村庄都拥有独立的网络空间,村民可第一时间接收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反映问题、参与乡村治理,还能与左邻右舍互动,找回乡愁纽带。
(原载于2019年8月30日《浙江日报》)
记者手记
互联网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任务,其中,对于治理有效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的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在乡间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各种运用“互联网”开展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可以说,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融入平等、开放、民主的“互联网+”思维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记者也发现,在乡村治理中,仍存在网上平台全局统筹性不够、乡村管理人员“互联网”思维缺乏等短板。要解决这些短板,需要政府引导,推进“互联网+党建、教育、服务”,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实现智慧社区再延伸,同时将“互联网”与政府服务融合,通过运用互联网,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多元协同,发挥出政府、乡村、社会的力量,加速乡村振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