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2019年城中村改造征迁提前清零,计划到2021年,完成全区25个城中村改造征迁项目——

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2019年12月18日 10:4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今年我区城中村改造征迁工作提前清零。”日前,在区旧村改造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旧改中心)办公室里,综合计划科负责人包益斌摊开海曙行政地图,将今年涉及改造的石碶街道黄隘村及塘西村、古林镇陈横楼村、集士港镇卖面桥村、高桥镇红心村及芦港村一一指给我看。“6个村共计征迁1834户,建筑面积32.04万平方米。”包益斌说,这是海曙新一轮的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始终是海曙区用心打造,提升百姓福祉的民生项目。在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前,海曙从2006年开始,陆续对13个城中村进行了改造。”包益斌指着地图说,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区面积从原来的29.4平方公里增至595.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面积扩大20倍,城中村数量也增加到167个。

  城中村改造为何如此重要?包益斌收起地图,对我说,“走,我带你去看看正在改造的城中村和已经完成改造的城中村,你就知道改造意义何在了。”

  12年蝶变旧貌换新颜

  从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海曙有7630户家庭享受到了城中村改造的红利。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望春街道澄波街的澄波华庭小区。还未靠近门岗,远远就看到小区内一幢撞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走进小区,可以看到,高层住宅橙黄色的外墙面之间是一片片整面的落地窗,住宅周边是错落有致的绿化。我们在小区里走了走,发现小区内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幼儿园。

  “这是望春街道西成、后孙两个旧村改造的拆迁安置房,共有15幢,最高楼层高达30层。”包益斌说,在区划调整前,海曙区共有16个行政村,2006年前由市级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3个村的改造,2006年后,由原海曙旧村办接手开始逐步推进剩余行政村的旧村改造。通过12年时间,我区完成了姚丰村、段塘村、后孙村等13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在澄波华庭,我们遇到了原后孙村村民严大爷。说起住进新房的日子,严大爷指着周围环境向我们回忆:过去这里是矮旧的三层小楼,凌乱的电线布满天空,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一幢房子最多时有十多人租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你们看看现在,小区里环境好,家里还有太阳能热水器,我儿子的结婚新房也在这里呢。”

  离开澄波华庭,我们沿着澄波街,穿过双杨河,到达了舒沁苑——双杨村旧村改造安置房。随机敲开了一家门,开门的是原双杨村村民李阿姨。“我是2015年10月搬进来的,房屋102平方米,装修花了20万元,一家三口住足够了。”李阿姨说,她没想到安置房会在这么好的地段,旁边就是宁波市实验学校和市中医院,小区周边就有菜市场,再往南500米还有大型超市和购物广场,生活非常方便。

  从舒沁苑出来,我得知,13个村的城中村改造收尾工作除了段塘安置房与姚丰旧村改造安置房在施工,其他11个村的约5200户村民都已住进新房。

  在位于环城西路附近的段塘二期安置房施工现场,我看到一座座住宅的桩基拔地而起。“段塘安置房分三期,一期和三期也都已开工建设。”

  段塘村,曾是海曙区最大的城中村。2013年10月,段塘村旧村改造启动。这是当时三江片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也是行政区划调整前,海曙区最后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尹家、苏家、小漕等11个自然村,包括段塘街道丽园社区、雄镇社区、小漕社区及洞桥社区等4个社区,共计2100余户村(居)民,是当时海曙涉及拆迁户数最多、征地面积最大的项目。

  改造后,一部分征迁户安置在“原拆原建”的苏家地段,另一部分在粮丰街东侧地块。“等新房交付,还未安置的村民就能搬进新房。”

  与此同时,近几年,为加快推进海曙区五江口项目建设,拆除旧村后的后孙地块多个地块调整为居住和商服用地,同时加大了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新的未来正在生成。

  “不仅让安置村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居住条件,而且促进相关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共进,这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意义所在。”区旧改中心负责人表示。

  先建后拆新居看得见

  “经过第一轮城中村改造,目前,海曙城乡基本以机场路为界,以西多为乡村,以东多为城市。”包益斌说,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往西推进,造成机场路和高速路两侧发展不协调,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

  离开望春街道,我们驱车驶向西片区,沿着地铁1号线,在五九省道与学院路交叉口往北走,车行几分钟,就到达了正在施工的高桥镇芦港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芦港家园。“这是今年城中村改造的其中一个项目。”芦港村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张岳良与高桥镇城建办派驻到芦港村的工作人员站在芦港家园的入口处,等着我们。

  带好安全帽,进安置房工地前,张岳良背靠工地,面向西边,指着学院路对面一片低矮的老旧住宅说:“那就是芦港村旧址,585户村民已全部签约完毕,等这边的安置房建成交付,对面的旧村将全部拆除。”

  芦港村的原址位于梁祝公园东南侧,通途路南侧,正在建设的“万科印”就在其西边1公里处。在张岳良的指引下,我们穿过学院路,经过一条小河,到达了芦港村原址,这里全是不超过3层楼的农房。“房子大多是村民八九十年代自建的,规划无序、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也有隐患。”张岳良说,其破旧杂乱的环境与海曙城西片区的崛起目标相悖。今年,海曙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芦港村被列入首批目标。

  一路之差,从旧村走到新房,只要五分钟路程,隔开了两个时代。

  正在施工的芦港家园里,数幢高楼已平地起。“新建小区总用地面积80.62亩,建筑面积142655.78平方米,其中住宅105015平方米,有6种套型,共940套房屋。”张岳良说。

  先建后拆,是芦港村城中村改造的一大特色。建完再拆,同步搬迁,一方面能节约更多的中途安置成本,另一方面亲眼见证安置房一砖一瓦建起来,村民在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签约中,将更积极和主动。

  改善村居环境,推进城中村改造是芦港村村民的共识。张岳良说,“但如何改造,每个村民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为了尽可能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芦港村成立了村干部带头,党员、热心居民参与的“城中村改造领导小队”。村民事,村民说,村民定。小队牵头,挨家挨户宣传城中村改造工作,并收集村民意见,集中汇总。“村里还给小队专门设置了办公室,村民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都可以到办公室找工作人员咨询。”张岳良说,“安置小区的名字‘芦港家园’就是全村村民投票决定的,‘芦港’继承原村情结,‘家园’寄托了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以前的安置房项目建设中,可能会出现安置房套型不符合征迁户期待,征迁户在抽签房源时,出现调档等情况,选择不到自己满意的房源。”高桥镇城建办工作人员表示,而在芦港村安置房规划阶段,就收集了村民对户型的意见,对安置房套型进行针对性设计。“目前的6套户型都是根据村民需求规划设计的。”

  对拆房后的安置心中有数,村民们签约过程更加顺利。“安置房预计今年年底结顶,明年年底竣工。”张岳良说。

  规划引领描绘新画卷

  离开芦港村,我们回到区旧改中心,区旧改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今年完成的6个村的征迁工作只是海曙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步。为了抓好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高效实施城中村改造,今年3月,海曙区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征迁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完成全区25个城中村改造征迁项目,范围为绕城高速以内,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

  城中村“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编制工作同步启动。区旧改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已经完成编制,上报市城中村领导小组备案。其中,‘一区一规划’范围为绕高速以内区域,总面积147.73平方公里,涉及村庄89个。”

  “一区一规划”与“一村一方案”都将用于指导海曙区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拆迁安置、公共配套、政策金融、功能更新等多个方面,必须整体谋划、把准方向、创新方法、系统推进。”该负责人表示。前者是作为指导全辖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的总依据,后者是每个旧村改造的实施细则,将针对列入改造计划内行政村,从现状调研、改造范围、房屋拆迁、建筑整治、公建配套设施、绿地空间景观、安全保障、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安置房建设、可用土地,经济平衡分析等13个方面对每个村进行详细编制。

  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决策、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我区城中村改造遵循几个原则:结合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依托环城南路西延、轨道交通建设;体现城市亮点,符合门户形象,如机场周边、机场高架两侧等;结合城市重要功能板块开发,如机场四期临空港示范区建设、高桥姚江沿岸、石碶奉化江沿岸等。

  根据各个村的具体情况,在城中村改造中,旧改中心根据各村特点,靶向对标难题。

  例如,城中村改造的安置工作中有原地安置,也有异地安置。在今年的陈横楼村二期改造中,就实行原地块安置。陈横楼村位于杭甬高速收费口,古林镇成立征迁工作领导小组进驻陈横楼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宣传征迁政策,公开征迁流程。拆迁从启动到清零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拆迁工作完成后,将启动安置房建设招标工作。”陈横楼党支部书记陈章伟说。

  “像陈横楼村二期项目,村里先拆后建,村民原地安置。”包益斌说,此外,海曙还探索先建后拆、拆建同步的模式,可以节省过度费用,例如高桥镇芦港村、集士港镇卖面桥村。卖面桥村依托环城南路西延项目建设契机,先建再拆,让166户村民都成为安置房建设的监督者。2019年2月开始征收,6月15日就完成搬迁工作。

  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海曙区城中村改造也从2019年走向2020年。2020年,区旧村改造管理服务中心计划启动第二批次的城中村征迁工作,涉及冯家村、雅渡村等6个项目,征迁面积50余万平方米,预计2021年征拆完成。

  短评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朱尹莹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木板,城中村正是城市建设这个大木桶上的短板。不少人对城中村的印象就是“乱”:环境脏乱差、电线随意乱拉、居住人员复杂……与周边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2006年,海曙启动城中村改造,经过12年努力,基本完成13个城中村改造工作。今年3月,海曙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征迁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完成全区25个城中村改造征迁项目,范围为绕城高速以内,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

  这是一场考验智慧的谋篇大布局,也是建设美丽海曙的必由之路。海曙城中村改造通过规划先行,强化了城市功能,打造了新型社区、提升了产业形态,传承了地方文化,处理好海曙城市新与旧、经济和文化、建设和治理、城与村共融的关系,实现海曙城市风貌、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城中村改造,一头连着城市提档升级,一头关系百姓安居乐业。当前,城中村改造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我们期盼,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之上,或高楼拔地起,或风景美如画,蓄积起海曙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海曙路径

  2006年

  海曙启动城中村改造2013年10月

  行政区划调整前,海曙最后一个城中村——段塘村改造启动

  2016年

  行政区划调整,海曙区城中村数量增至167个

  2018年

  基本完成了姚丰村、段塘村、后孙村等13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2019年3月

  海曙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

  2019年11月

  2019年城中村改造征迁提前清零

  海曙区城中村改造“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完成编制

  -撰稿:李叶馨 满 政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叶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