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舞龙,民俗文化年味浓

    2020年01月20日 14: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舞龙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今,无论春节、二月“龙抬头”,还是端午节,舞龙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延伸至东南亚,以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华人集中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撰稿:崔宁励彤

  石婉羚徐静

  -摄影:张昊桦

  扭、挥、仰、跪、跳、摇……日前,在集士港镇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春祈福展示活动上,一条金红相间、威风凛凛的长龙“遨游”在镇区街上,10来名壮汉挥舞着舞龙杆子,灵活地来回穿梭,传递着新春的祝福,吸引了不少过往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拍手叫好。

  临近春节,海曙区内不少镇(乡)街道的舞龙团队再次亮出自己的看家绝活,以民间习俗为新春佳节添加浓浓年味儿。

  古今相承长龙翩游映曙色

  1月16日晚上6时,夜幕降临,记者跟随高桥镇石塘村舞龙队员们,沿着村路、扛着“龙”向文化礼堂出发,礼堂里也已围满了前来的村民。“滚龙喽!滚龙喽!”一些儿童则兴高采烈地跟随在后。在热闹的锣鼓声中,身披金甲的“盛世腾龙”高抬龙头、翻身跃起。现场一下子就沸腾了,有的掏出手机拍照,有的伸直了脖子。

  8分钟的舞龙表演,队员们铆足了劲挥动着舞龙棒。“好!”村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过年,还是要回村里。”村民张阿姨带着6岁的孙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你看,这龙一舞,不仅年味出来了,也舞出了我们海曙人团结自强的精神。”

  临近春节,无论在农村文化礼堂的舞台上,还是在乡镇的街道上,总少不了这条活灵活现的龙。“在我看来,舞龙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种。”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谢国旗表示,他从为数不多的关于舞龙的文献中了解到,宁波的舞龙起码可以追溯至唐朝,当时天气干旱,人们组织了专门的舞龙队伍,在龙潭举办祈雨仪式,到了宋朝时期,龙舞这一民间舞蹈形式逐渐出现,及至清朝,舞龙已日趋成熟。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加之舞龙门槛不高、形式热闹,吸引了不少群众的参与;而相较于舞狮、大头娃娃等民间传统文艺形式,舞龙对人员数量也有着一定要求,因此,舞龙开始以团队化形式出现,由此进入发展成熟期。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历史积淀深厚,为舞龙的诞生、延伸及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如今,鄞江、高桥、集士港等镇(乡)皆有自己的舞龙队,就连南门、石碶、段塘等街道也游动着一条条造型精美的游龙。

  “这跟社会形式总体向好有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次有了新的追求。”谢国旗认为,舞龙活动在区域内的广泛传播,也与近年来海曙区大力建设文化礼堂有关,为舞龙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奠定了成长发展的稳固“根基”。“当然,这也跟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有关,舞龙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动,不少人愿意加入到舞龙队伍中来,且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架势。”如洞桥镇组建的女子舞龙队,去年在梁祝文化公园举办的“宁波百龙赛”上表现亮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舞龙队数量约有30支,人数约500人。

  技艺独具相得益彰见匠心

  舞龙,既简单,又不简单。

  “以前每到春节,我们的舞龙队都会进行表演,意为‘讨彩头’,以求新一年平安吉祥。如今我们日子越过越好,但春节舞龙这个传统没有丢。”石塘村舞龙队队长陈叶佩说,气势磅礴的舞龙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石塘村舞龙队共25人,分成男女两支舞龙队和一支锣鼓队,舞的龙有约9米长、共9节,由9个人舞龙。随着陈叶佩的手势起舞,双龙结顶、三腾进、梅花结顶……长龙在排练场上或盘旋、或腾跃,或穿插,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虽然只是热身,但在陈叶佩的指挥和带领下,队员们没有一丝马虎,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陈叶佩说,舞龙是一件力气活,也是一件技术活,不但要有力气,还要队员之间配合默契。

  一圈舞下来,大家已是满头大汗,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是喜欢,才加入的。我原来喜欢跳老年健身舞,我觉得舞龙也是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所以就加入。”王阿姨说。

  除了春节,陈叶佩的团队也应邀参加庙会等一些庆典演出,“像海曙区幸福生活开幕式、宁波市春晚等,我们都去表演过。”为了让舞龙技艺更上一层楼,陈叶佩和成员们花了不少心思,我们会邀请专业的老师前来指导,有时候也会找一些舞龙的录像来学习,不停丰富表演形式,提高表演难度。

  别看主角舞得好,这过程中也离不开配角的帮衬。在鄞江镇舞龙队,吕正定手中的那面锣是舞龙的点睛之笔。2012年5月,为进一步保留传统文化习俗,鄞江镇成立了舞龙队,从每个村里挑选了2名队员加入其中,敲得一首好锣的吕正定便是其中之一。“我从小就参加过跑马灯,自学了二胡,长大后就为跑马灯配乐。后来镇里成立舞龙队后我就立马加入了,一边听老师傅敲锣一边自学。”吕正定说。

  这敲锣的活儿看似简单,实际并非易事。“舞龙讲究‘快慢缓急’,锣鼓当然也要随着舞龙的速度来配合,舞龙速度越来越快,锣鼓声就越来越急;反之声音渐弱,直至结束。这中间,讲究的就是一个‘配合’,没有配合,就表演不好舞龙。”吕正定说。此外,一个锣约3、4斤重,而每次演出或比赛的时间长度则在8-10分钟,刚开始的时候,一场演出下来吕正定的手臂便酸痛得不得了,但久而久之已逐渐成习惯,就此练就深厚功底。前年,鄞江镇舞龙队在海曙区首届舞龙大赛中获冠军;去年,在“宁波百龙赛”中获铜奖。

  求新求变传统文化赋新意

  当记者问起队员平均年龄时,鄞江镇舞龙队队员孙成法叹了口气,与许多传统文化习俗一样,国民度颇高的舞龙也面临着“何以为继”这道难题。“以我们队为例,队里一共15人,年纪最大的81岁,最轻的40多岁。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们的子女,或因为工作忙,或因为兴趣不大,不愿意加入。”孙成法告诉记者,一场比赛或演出,他们通常派出12人上场,3人作为替补,然而随着老队员的逐渐老去,部分高难度动作势必无法承受,若无年轻力量的补充,只怕到最后“连替补队员也找不到了”。

  不过,让孙成法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一问题。近年来,在鄞江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鄞江镇中心小学、鄞江镇中学纷纷开设舞龙社团,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种。“我挺喜欢舞龙、锣鼓的,学习这些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学校采取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社团活动开设更加灵活,大家都很喜欢,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鄞江镇中心小学6年级学生张予彤说,“除了周四下午的社团日,我平时都是做完作业后再练习,所以不会有冲突。”自社团成立以来,他们已多次代表学校亮相市、区相关活动,一展海曙舞龙小将的风采。

  舞龙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记者仔细观察发现,龙身关节处是一个个塑料圆环,这一现代产物取代了以前所用的毛竹制品,使得龙身重量大大减轻。此外,不少舞龙队也开始走上了网购之路,网上订做的舞龙约三千元一条,而找奉化老师傅订做则需六七千元,不过质量方面仍有差距。“你看,后面两条龙都是用的不透明的布料做的龙身,这条可是用透明布料做的,上面还有亮片,多漂亮,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吕正定指着面前的这条龙说。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舞龙更具时代意义。”谢国旗表示。一方面,在舞龙的过程中融入戏剧的形式,使舞龙成为讲故事的载体,将其产生、发展、演变等一系列“成长经历”通过具象的表演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对舞龙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可结合现代技术,如借助大屏幕,融合水汽、雾气等舞台效果于舞龙过程之中,同时若能结合杂技技艺,则将给予舞龙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以更为强韧的生命力和活力,为这一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之龙游得更远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励彤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