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村晚”,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2020年01月21日 15:3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唐慧晔通讯员陆亿张琦潘海峰徐静)年味是什么?是红彤彤的春联,是集市上丰盛的年货,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当然还少不了精彩纷呈的礼堂“村晚”。

  辞旧迎新之际,记者走进海曙乡村,最热闹最欢腾的场景,当属农村文化礼堂中那一场场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近几年,依托文化礼堂建设,我区各地都有了可以搭台演出的场地,“村晚”在海曙办得红红火火。

  乡村春晚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载体。新年伊始,这些村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迎新春

  文化礼堂

  办“村晚”

  1月16日晚,洞桥镇洞桥村文化礼堂里热闹非凡。“我们的节日——新春纳福辞旧岁,凝心聚力谋新篇”洞桥村“村晚”正在此上演,现场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曾登上省“村晚”舞台的女声表演唱《桥的归途》、喜庆的锣鼓表演、原创小品《垃圾分类》、千变万化的魔术表演……台上,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一个个本土“民星”闪亮登场;台下,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14个经过精心编排的节目,涵盖了歌曲、舞蹈等不同艺术种类,让这个夜晚欢声笑语不断。

  看着眼前的场景,洞桥村“村晚”总导演朱意军很激动,49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洞桥村人,今年“村晚”,从策划到筹备,从台上到台下,他都是最忙碌的一个。“今年是村文化礼堂建成的第一年,多年来,乡亲们一直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村晚’,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再辛苦也都值得了。”说这话的时候,朱意军有些哽咽和激动。

  原来,在文化礼堂建成前,由于没有场地,洞桥村一直没有举办过“村晚”,每逢过年过节,只是一些有共同文艺爱好的村民聚在一起“小打小闹”。去年,村民崔大爷应朋友邀约,参加了前王村文化礼堂举办的“村晚”,两位国际友人的节目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咱们村也能建成文化礼堂,也能办个像模像样的‘村晚’就好了。”崔大爷告诉记者,他对洞桥村的首届“村晚”非常满意,也非常欣慰,相信随着礼堂建设的不断推进,“村晚”的节目也将打造得越来越好看。

  古林镇古林村阳龙文化礼堂在改建提升后的第一年,也专门为村民举办了一场“迎新春”文艺狂欢:吃过晚饭,古林村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一边说笑着一边慢慢地“汇流”进村文化礼堂里,观看当晚的演出。晚会热闹开幕后的一个多小时里,戏曲、舞蹈、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一一上演,生动讲述着新时代古林村村民生活的新变化,也反映了古林村农村文化礼堂投入使用以来取得的成就。

  高桥镇民乐村文化礼堂的“国际村晚”,更有了世界大家庭的味道。1月11日,“福鼠临门,中国年味”活动在民乐村文化礼堂举行,来自俄罗斯、法国、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国际友人与当地村民相聚一堂。除了文艺节目表演外,现场还设置了写“福”字、制作年糕饺等一系列宁波本土迎春民俗体验环节,把“村晚”前后的活动也安排得满满当当。让一场晚会的狂欢,绵延成持续不断的新春氛围。

  “以文化礼堂为阵地,可以将农民自发的文化激情和文艺热情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化礼堂从建设之初,就严格遵循“依照当地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的原则”来建设,避免了千篇一律、千堂一面。可以说,乡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各地“村晚”最好的载体和展示舞台。

  “我要上”村民登台秀才艺

  在石碶街道,车何渡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每年这个村举办“村晚”,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会前来观看。村里的文艺队伍也时常被请到其它村走亲、巡演。这不仅得益于该村村干部的重视,也离不开村民们的积极参与。

  1月10日,“我们的节日——石碶街道车何渡村第六届农民‘村晚’”在该村文化礼堂举行,场面堪称火爆。“不算演职人员,光是观众就有200余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从邻村赶来的。”回忆起几天前“村晚”的场景,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何春芬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不过,6年前,车何渡村的“村晚”还不是这番光景,何春芬也曾碰到过许多难题。“一方面是村民们从来没有上过台,叫他们上台演出怪难为情的,好像是天方夜谭。另一方面,排练也存在各方面的困难。”

  “没有演员怎么办?”何春芬想了一个办法,由村干部出面,组织开展“村晚”文艺节目选拔赛,通过乡亲介绍等方式,排摸全村文艺骨干,渐渐集聚文艺人气。2015年,在区文化馆和石碶街道文化站的帮助下,首届车何渡村“村晚”成功举办。一共有50位村民参与表演,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5岁。

  如今,车何渡村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村晚”,晚会的节目也越发丰富多彩,小品《廿年媳妇廿年婆》《拆迁风波》、禁毒主题快板等原创节目都深受村民喜爱。不过,最让何春芬欣慰的是,6年来,随着“村晚”的连续举办和文艺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着。“刚开始,村民推脱着不肯上台,现在他们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每年‘村晚’举办前,都有人来我这里打招呼,希望我给他们安排一个角色。还有一些村民因为‘村晚’这个舞台,成了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草根明星’,每次出去表演,都会有‘粉丝’为他们欢呼喝彩。”何春芬说。

  这样的场景在海曙乡村比比皆是。临近年关,能上“村晚”已经成了海曙村民的一件大喜事,大家伙都抓紧时间进行排练,只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佳的状态。集士港镇深溪村原创朗诵队的成员们就在专业老师无法前往村里开展指导的情况下,驱车20多公里,到老师家中上门请教。尽管过程很辛苦,但成员们都说:“只要想到站在舞台上的形象,心里就仿佛有一把火在燃烧,全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从“不要上”到“劝着上”,从“要我上”到“我要上”,现在的村民们俨然成了“村晚”台前幕后的主角。在“村晚”这方舞台上,群众的表演和创作热情得以全面绽放,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也在这里巩固提升。

  新民俗乡村文化助振兴

  “村晚”这项新民俗,给乡村建设又带来了什么?“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用活礼堂,我们鼓励各村开办‘村晚’,同时也鼓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因为演出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排练和准备,而这个过程将为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文化兴盛,乡村是基;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实践,依托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充分挖掘好“村晚”的草根性、互动性,不断注入活力、提升品质,让“村晚”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数据显示,今年,我区已有48个农村文化礼堂举办“村晚”,吸引近万名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2018年,我区依托文化礼堂,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创新开展了礼堂“文艺结对”“文化结亲”“团队结盟”等“三结”活动,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走进文化礼堂,为提升各村“村晚”的文化品味、节目质量、地方特色等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区、镇两级文联下属的文艺家协会与文化礼堂的“结对”已实现全覆盖,城区社区文化家园与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结亲”,多支区精品、一级文艺团队实现大“结盟”,组团走进文化礼堂,开展文艺培训、流动展演,有效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资源供给。

  “这一年,区文化馆多次下乡指导村里文艺骨干开展精品创作,文联的各协会也多次深入乡村,挖掘地方特色,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风有了很大改变。”何春芬深有感触地说,起初,他们只是奔着“创作几个优质文艺节目”的念头开展活动,如今,村文艺骨干的创造力都被激活了,文化礼堂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周一戏曲队排演,周二腰鼓队、舞蹈队排练,周三大家唱……“其实,咱们村的‘村晚’天天都在上演。”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上的振兴,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振兴。如今的海曙,文化正大大方方地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中央,发挥着振兴乡村的特殊作用。“我们将持续做深、做好这篇文章,真正让村民唱主角,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文化舞台上的‘造血功能’,激发海曙乡村新的文化活力。”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慧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