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崔海波
新年伊始,海曙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为盲人作家陈效平送来了一台新的听书机,比他原先在用的那台更智能、内存更大,还能登录中国盲文图书馆。2019年,陈效平用耳朵读书上百本。
1月6日,记者走进陈效平的工作室,室内陈设简单,却有四个可供他读书的智能电子设备。工作室里有一台带音响的电脑,陈效平打开一个文件夹,告诉记者,里面存有十多万本电子书,都是他从网上找来的,好书太多了,他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听书基本上用1.5倍速,类似于录音磁带快进,30万字的一本书,一天就能听完。记者在边上听了一会儿,无法跟上他的速度,陈效平却说,他已经习惯了,平时就是这么听书的。
陈效平的餐桌上有一个形状像音响的“天猫精灵”,这是一款具有音乐播放、讲故事、查天气、购物、智能家电操控等功能的设备。1月6日中午,陈效平坐下来吃饭,他习惯性地冲着它说一声:“天猫精灵,我想听《约翰·克里斯多夫》。”“好的,继续为你播报……”“天猫精灵”答复后,旋即播放真人配乐朗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另外两款轻巧便携的听书设备是盲人听书机和智能手机。盲人听书机形状大小类似老人手机,有屏幕有按键,操作方便,15G的内存,32G的储存卡,相当于一座小型图书馆;他的智能手机里安装了喜马拉雅App。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陈效平还会制作电子书,发送到听书机上,再用语音软件转换成有声书。他说,有些自己想读的书找不到电子书,比如说《流浪地球》,但网上有电子文档,他就把电子文档一章章粘贴到word上,用转换软件做成电子书,发送到听书机上,这样,他走到哪里都可以听,还可以分享给其他盲人朋友。说着,陈效平演示了电子书的制作流程,让记者大开眼界,自愧不如。
陈效平的阅读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服务。他说,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先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拓宽自己的视野,医学、法律、经济、天文等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要涉猎,比如说,他想写武侠小说,必须了解一些古代的兵器以及传统医学,为此,他认真听了几遍《黄帝内经》,初步了解了经络、穴位等知识。
作为一名作家,陈效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2019年,他在听广播新闻中得知《知否知否》《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等电视连续剧热播,就从网上找原著来听,40多万字的《延禧攻略》两天半听完,100多万字的《知否知否》一星期听完。陈效平对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尤其推崇,听完之后,仍不过瘾,又上网找来马伯庸的其他作品认真听。“大概有七八本吧,能找到的都听了,受益匪浅。”陈效平说,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
用耳朵阅读,用心灵写作。阅读为写作服务,写作为读者服务。陈效平阅读热播剧的原著,仔细研究它的成功之处,以此了解读者及观众的兴趣点。“有悬念感”“用传奇的手法来演绎历史”“把美国反恐大片嫁接到历史题材上”,这些是陈效平读完马伯庸作品后的感受。
2018年5月,陈效平牵头成立了“闻华盲人读书会”,目前已经有39名骨干会员,读书会每个月定期开展活动,共读一本好书。2019年,他们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金陵十二钗》《老人与海》等10多本好书,盲人朋友们一起读书交流,还提笔写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读书会举办了相关的征文比赛,规模不大,却丰富了盲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