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公筷公勺引领海曙新“食尚”

疫情之下改变进餐习惯 “筷传”文明避免病从口入

    2020年03月24日 16:3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王 超沙燚杉见习记者 程冰凌通讯员 俞琦勇)这两天,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转发《海曙在行动!疫情之下,重提使用公筷》一文。公筷这个一直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词汇,重新成为热门话题。而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也慢慢开始成为海曙人的新时尚。

  2月份,海曙区6部门联合发出的《海曙区公筷行动倡议书》发布,倡议提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推动“夹菜用公筷”文明行为的养成。近一个月来,主管部门、餐饮企业、社区、家庭都行动起来,海曙人的就餐行为正在发生改变。

  但是,在筷子千年的历史中,公筷的身影是否根植在中华文化之中?推广公筷多年,为何一直不温不火?承载了中国人饮食文化和感情的筷子为何又多了安全的“使命”?海曙的这一轮“公筷行动”到底进展如何?

  重拾传统文化礼节

  筷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使用筷子进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而筷子所夹带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底蕴。

  筷子与海曙也颇有一段渊源。相传,大禹治水最后一处为宁波姚江。大禹安家岐阳(位于现今的海曙高桥),虽说安家处和工作地临近,但他为了不耽误行程,三过家门而不入。期间,顿顿食于野外。一次,由于时间紧迫,食物刚熟,他就急欲进食,可汤水太烫,无法下手,他便折来树枝,夹肉食之,这便有了筷子最初的雏形。

  传说与正史虽有不同,但因熟食烫手而诞生了筷子的逻辑,却合乎常理。从筷子被发明的初始动力来看,除了防止熟食烫手之外,也可以看到饮食安全的朴素愿望。用筷子夹食物,避免了手接触食物造成的污染,可见“安全”一直是筷子的使命之一。

  到了宋朝,公筷出现了。

  而公筷的提倡者也与海曙有关。那就是在宋朝“高桥大捷”故事里的重要人物——宋高宗。历史记载,宋高宗是个勤政爱民且持家的皇帝,他的餐食丰盛,但吃饭时,他总是坚持使用公筷将菜夹至碗中,再用私筷就餐。桌上剩余的饭菜,分给有功劳的大臣或是宫女享用。这一举动,既不浪费食物,又十分卫生,此后,这一习惯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可见,公筷的历史在我国十分长久,并且一度是用餐标配。但是,为何公筷又逐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消失”了呢?

  相关专家分析,从历史上看,我国饮食方式最早的雏形是分餐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逐渐演变形成一种以合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的饮食文化。而合餐制被视为便于情感交流、有人情味、符合熟人社会特质的重要方式。

  “用不用公筷公勺,其实是一种文化认同。”海曙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使用公筷公勺还不是主流认同,要想得到社会成员普遍文化认同,成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桌子人,如果就一个人要用公筷公勺,其他人都不用,那么这个倡导用公筷的人就会成为尴尬的‘异类’。”该负责人说,长期博弈的结果,往往是为更好地融入群体交流、融入社会,倡导公筷使用的人不得不放弃之前的做法,这正是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出现反复的原因。

  如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公众重新审视公筷这一传统。相较私筷,一般公筷要显得稍微长一些,所以为“长者”。生活中,学会“长者先行”的动筷礼节,不仅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当下,更是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围桌共食、互相夹菜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正因为这样,在推杯换盏间,给细菌、病毒有了传播的机会。

  为了求证疫情之下公筷的受欢迎程度,记者先后探访了我区部分餐馆、机关企业食堂和居民家庭。在天一广场石浦大酒店和蜀大侠火锅店,记者看到了醒目的提示标语和循环播放的公益宣传片,还有服务人员及时的提醒。“我们酒店营业20多年来,一直在提倡使用公筷。这也是我们入职培训、餐前准备、内部检查的重点内容。”石浦大酒店陈经理告诉记者。

  年轻消费者喜爱的火锅店有提供公勺公筷的惯例,还有大多数洋快餐也是分餐制的。在江荟151的海底捞火锅店内,服务员在上菜前会主动向顾客提供公筷,并建议顾客使用公筷夹菜。海曙各大商圈的肯德基、汉堡王、麦当劳等连锁洋快餐店,均严格实行分餐制,在配送餐过程中也坚持无接触模式。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公筷行动”。“使用公筷是很好的习惯,以后出门吃饭会一直坚持这种方式。”市民王先生说。

  长期以来,在居民家庭里,公筷似乎一直无用武之地,这为病菌传播提供了特殊的“舞台”。家住望春街道的宋医生,每天在工作中都会接触大量患者,回到家除了洗手消毒之外,她还说服家人使用公筷。“无论如何都要减少传染可能,给家人多一些安全保护。”

  与餐馆、家庭相比,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做法走得更远。午餐时间,记者在西门街道办事处看到,工作人员排队取餐都间隔一米以上,取餐后,每人一张桌子,摘下口罩开始用餐。在创客157园区,记者了解到,员工们每天的午餐都由后勤人员事先装盆备好,食堂内员工座位均有间隔,杜绝了用餐时间的人员聚集。

  餐桌举止非小事,公筷公勺保安全。使用公筷公勺,不但保留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能彰显现代文明的进步。

  “先锋”引领

  “筷乐”生活

  最近,海曙区文明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征集公筷使用“先锋”。根据征集倡议,“先锋”面向全区星级旅游饭店、限上餐饮服务企业以及农村文化礼堂,通过引领示范,在全区带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用餐新风尚。

  这份倡议在今年2月份已经发出,而浙江省在3月16日也由省文明办牵头,联合倡议使用公筷行动,海曙可谓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最重要的是养成家庭进餐使用公筷的习惯。”区文明办负责人说,要逐步在家庭中推广公筷使用,尤其是倡导亲戚朋友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其次在单位食堂倡导使用公筷,全区各企事业单位、餐饮服务业要带头倡导在食堂就餐使用公筷、分餐,推动“夹菜用公筷”的文明行为,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次招募的‘先锋’企业,要把公筷公勺作为标配提供给消费者,成为文明用餐行为的窗口。”区文明办负责人说。

  此外,我区还通过网络途径宣传正确使用公筷的方法。用餐前,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边,摆放公筷,也可配备个人专属公筷。如需夹菜,则自觉使用公筷,并且谨记公筷不入口。筷子尽量挑选天然材料制成,比如无漆的竹筷和木筷,于身体无害,具有绿色环保、重量轻、手感好、遇到高温也不会变形等多种优点。不过木筷和竹筷质地较软,容易产生划痕,如果清洁不彻底容易藏匿细菌,所以平时使用时要更加注意清洁卫生。也可以使用银筷、不锈钢筷等,选择用对身体无害材质制成的筷子,不建议使用塑料筷、彩漆筷等受热容易变形并产生有害物质的筷子。“在公筷的长度上,可尽量选择稍长的筷子,方便夹菜,并在颜色上加以区分,具体可以根据喜好,为家人朋友选择一些方便耐用的公筷。”区文明办负责人建议说。

  基于筷子的使用功能,公筷更多了一份针对饮食安全的保障。公筷夹菜,私筷入口,二者各司其职,避免了用餐者之间的唾液交互,从而阻断细菌与病毒的交叉感染。使用公筷,即是对他人健康的保护,更是尊重。

  另外,对于酒店、餐饮企业及其他用餐场所而言,配备公筷的成本远比分餐制要低许多。仅是多一双筷子,就能有效体现其关于卫生安全的专业度与规范化。让我们多添一双公筷,养成使用公筷的文明用餐习惯,让病菌不再“口口相传”。

  记者手记

  公筷行动

  引领文明新风尚

  海曙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后,不少区内餐饮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纷纷有效践行。得益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文明倡议得到了市民的较多呼应,“舌尖上的防疫战”就此打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公筷作为文明的用餐礼仪,不仅可以防范新冠肺炎病毒,还可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疱疹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不少在外就餐的顾客会主动遵守,商家也乐意提供公筷公勺。公筷文化在海曙自古就有,然而现如今却很少出现在人们的就餐礼仪之中,和家人朋友聚餐提出使用公筷,往往会被吐槽“太见外”。

  文明新风尚是观念的革新,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普及、宣教利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区文明办牵头下,“公筷行动”的宣传教育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除了让每个居民主动提升自己的认识外,我区也在探索管理上的创新和推动,努力让“公筷行动”引领文明新风尚。

  “公筷行动”作为疫情之下倡导的文明科学就餐礼仪,不仅仅是应对疫情的非常之举,更应该成为像“不随地吐痰”“斑马线前车让人”一样,成为大家认同的自觉习惯。“公筷行动”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用公筷为他人夹菜,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体现对客人的热情。自觉使用公筷夹菜,按需取食,杜绝铺张浪费。餐后主动打包剩余饭菜,倡导绿色节俭的生活方式,彰显文明温度。

  新闻链接

  公筷经济“疫”外爆发

  中国竹筷生产基地布局百亿市场

  “一边在为各大城市量身设计‘一城一筷’,一边组织力量投入生产。”作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国礼筷的生产者——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迎来了复工复产后的订单高峰。

  “政府采购首单100万套,将于近日签约并投入生产。”企业负责人练素香说,过去一年双枪仅筷子单品占企业销售35%,产值达2亿元。疫情后推出的“城市主题”“成员主题”“健康主题”等系列公筷备受青睐,各地主动上门寻求战略合作。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最大的竹筷生产基地——浙江庆元迎来了发展机遇。庆元毛竹资源丰富,是中国重点毛竹产区。早在2003年就实现年产竹筷12亿双,总产值超过2亿元。

  据专家分析,疫情后餐饮业十大变革及商机,筷子将排名首位,公筷市场需求将激增。“按照一个家庭一年更换十双筷子,以10元-15元的单价计算,全国家庭的筷子市场规模约70亿。”据业内人士介绍,加上全国600万-700万餐饮门店的筷子需求,初步估算筷子市场接近百亿。

  筷子作为庆元竹木企业的拳头产品如何抓住商机,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天内两个会,书记和县长都在关注‘筷子经济’。”庆元县经商局工作人员刘利民说,各地纷纷推出使用公筷倡议,呼吁使用公筷、拒绝“口水菜”的行动,无疑为庆元竹木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

  “我们竹木企业将‘抱团’发力,抢占这一商机,合力推动‘庆元筷子’尽早、尽快成为全国餐桌上的‘标配’”。生产龙头企业代表、餐饮协会代表、电商代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了尽快抢占这一百亿商机,纷纷从“庆元筷子”的品牌打造、营销推广、标准制定等多方面出谋划策,力求“庆元筷子”抢占先机,在品牌和影响力上抢占中国筷子制高点。

  下一步,庆元将加快公筷公勺设计生产、投入市场步伐,大力发展“公筷经济”,助力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用餐新风尚。

  原载于2020年3月16日中国日报网

  ①石浦大酒店(天一店)内,服务员向消费者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②“疫情之下重提使用公筷”公益广告

  ③户外的LED电子屏循环播放使用公筷的公益广告

  ④不少家庭就餐使用公筷上一篇 下一篇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0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王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