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岚
海曙区委报道组 孙勇
“天雷一声响,毛笋三尺长。”往年四月春笋季,是浙东大竹海景区最为热闹的时候。来自宁波及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游客在景区踏青、尝鲜,还能动手参与挖笋。但是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游客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两成。宁波大竹海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汪宏良说:“再靠门票和园内游乐设施二次消费收入显然行不通了,必须开发新的增长点。”
浙东大竹海景区位于有“中国竹笋之乡”之称的横街镇大雷村,当地5万亩竹山孕育的春笋味道鲜美,以“黄泥拱”雅号著称。疫情下,汪宏良的选择是发挥当地林业优势开发林下经济,使一产和三产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疫情发生后,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永华找到汪宏良,建议他结合当地竹林特色,大胆尝试林下种植菌菇及药材,当全村农业转型带头人。吴永华的建议与汪宏良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海曙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和支持下,汪宏良完成了110余亩林下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竹荪、黄精、白芷、重楼等药材。
汪宏良说,今年他种了12亩竹荪,计划配合游客采摘,推出鲜竹荪菜品,销售鲜和干的竹荪等,为农户“探路”。“这里的生长环境堪比野生,对未来收益我很有信心。”汪宏良说。
林下经济还丰富了旅游产品。“我们面向单位客户推出的‘认领’项目,一年收取管理费1万元,认领单位可随时来景区休闲采摘。”汪宏良说,目前,已经有3家单位认领了10多亩园地。
未来营收可期,景区当下收入“活水”从何而来?
借助景区微信公众号里的“商城”云平台,以及员工网上“带货”,大雷村特色食品乌米饭、灰汁团、瓦片鸡等卖出了不俗业绩。“销售好时一天有6000多元营业额,有点出乎意料。”汪宏良笑称。
针对大雷村卖笋难实际情况,今年汪宏良还将推出笋罐头产品。“这种制作手艺可以让毛笋保持新鲜口感12个月。”汪宏良透露,他们已生产了3万多瓶笋罐头,就等笋季过后供应市场。
浙东大竹海景区,没有名山大川、没有文化古迹,背靠几万亩竹林及辛勤劳作的农民,才是旅游产业发展最大资源与优势。
事实上,旅游景区兴盛与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疫情下,游客锐减,不仅旅游产业亟须生产自救,依靠传统低效益农业的农民也面临转型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旅游与林下经济有机结合,被誉为生态型的“黄金产业”。但林改需要技术和投入,有一定风险,特别需要带头人率先示范。
疫情将旅游开发企业推向台前,成为推动林下经济的“生力军”。借助互联网经济,我们相信,农旅融合文章必将越做越深,在一产与三产融合中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