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疫情之下 海曙农企抱团突围 共享,危机之下的生机

    2020年04月22日 15:4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生机盎然的浙东大竹海

  

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正迎来大规模开采。

  

“天胜农牧”工作人员张科立向市民推荐优质农产品。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为持续贯彻“走转改”,积极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要求,本报策划推出“四力我行”专题,编辑、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蹲点工厂园区,来到学校社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寻找新闻亮点,反映基层心声,集中采访报道,吸引社会力量,解决基层难题。

  本期“四力我行”,我们走进海曙农企,实地探寻他们抱团突围,共享发展之路。

  物流运输受阻、劳动力不足、产品销不出去……纵然早在2018年,海曙就已经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但2020年的开局,海曙农业也是举步维艰。

  疫情,在对社会、经济造成冲击的同时,往往也暗含着新的机遇。

  2月以来,我区加速催生了以“共享客户”“共享农户”“共享平台”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共享形态,深挖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竞争力,尝试走出一条突围、共享的发展之路。

  那么,这些新形态是否有效缓解了眼前的危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释放出更大的红利。4月1日,趁着好天气,我们走进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浙东大竹海、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等农企,领略这场农业之变。

  一边农产品供应紧张,一边农企销售受阻——

  共享电商网络缓解两头难题

  “胡子叔,您家的油焖笋、烤笋我们卖完了,明天又有20个订单,得麻烦您准备一些。”当我们走进横街镇大雷村的一家家庭农场时,农场负责人翁师傅正忙得不亦乐乎,忙里偷闲的他看了一眼手机消息,笑呵呵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回复道,“完全OK”。

  回想起先前的场景,翁师傅仍然印象深刻:受疫情影响,他和大雷村其他村民一样毛笋滞销,为了保证笋的品质,将滞销的笋做成了更便于保存的“油焖笋”“烤笋”罐头。没想到,当自家的罐头食品搭上“飨农惠”微信线上直销平台的顺风车后,广受顾客欢迎,订单络绎不绝。

  翁师傅口中的“飨农惠”,由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创办。在疫情影响下,一边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紧张,一边是农业企业销售受阻,3月1日,“飨农惠”小程序紧急上线。“我们公司有独立的仓储和配送中心,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科立是“飨农惠”的创始人之一,他们迅速与20余家宁波名特优农副产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采取“线上下单—基地采摘—统一打包—无接触配送”模式,将优质农产品搬上市民餐桌。

  通过“飨农惠”,市民不仅可以购买套餐式农副产品,也可以选择单点购买。“配送方面,订单量少的话,可以由公司的配送人员配送到家;订单多的时候,会选择城区的16个货物放置点,通过第三方配送到家。”张科立告诉我们,作为农副产品来源的农户,合作后,当天的产品由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按成本价收购,运用自身的物流力量负责配送,有效解决农户和市民的“两头难题”。

  目前,入驻“飨农惠”平台的宁波名特优农副产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已有20余家,平台上线一个月来,会员量从0增加至3000多人。为了更多积累平台“粉丝量”,平台还开通了微信朋友圈转发、阶梯团购、定向赠券、新人有礼等多种推广模式,累计单品销量上万件,受到了广大顾客好评,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下500单。

  除了“飨农惠”这一本地生鲜平台,区农业农村局还对接淘宝、盒马鲜生、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销售平台,激活多个本地微信公众号、微信社区群,构建立体农产品电商网络,助力农产品销售。

  从生产到销售,农旅产业挑战纷至沓来——

  共享销售渠道打通产业链条

  电商,有效带动种植养殖户销售产品,然而对海曙乡村旅游业来说,这是第一次面临几乎没有客源的困境,不仅少了旅游收入,原本游客爱买的农产品也没了销路。

  眼下,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正迎来大规模开采,采茶工双手翻飞,摘下片片致富叶。“以往这个时候,很多外地客来我们农场喝茶、踏春、买茶,一到周末,民宿几乎爆满。”坐在农场的院子里,公司负责人杨晋良告诉我们,为了丰富产业链条,他们依托茶园开辟了民宿、有机农场、生态茶场等,受疫情影响,今年来买茶的外地客少了很多。

  突围,迫在眉睫,产业链要再延伸,朋友圈要再拓宽。与公司副总经理张小虎商量后,杨晋良决定建立了一个微信共助群——“四明挑担”共助群,在群友的朋友圈里实现营销互推,客户互通。“‘四明’的取名源于大部分企业来自四明山周边,而‘挑担’是指共同承担品牌推广的责任,实现接力。”杨晋良说。

  互推的第一天,杨晋良就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转发推广他们在城区的合作伙伴——一家主营线下销售“传统白茶”的传统茶馆,帮助其在微商平台上销售了100余份“白茶”,而五龙潭茶业主推的“五龙香茗”茶品单天网上销量也从原先的一天40单涨到了100余单。

  如今,“四明挑担”共助群已有近百名成员,集中推广了茶产品、油焖笋、黑米饭、大棚草莓等多种农产品,取得了不错的线上销量成绩。

  然而,海曙的春季“重头戏”并不仅于此,位于横街镇大雷村的浙东大竹海也迎来了竹笋的旺季。“每年的二月到四月中下旬,都是出笋的旺季,也是我们景区的旺季,游客络绎不绝。”走在浙东大竹海,负责人汪宏良说,今年是笋产量极高的“大年”,无奈碰上了“疫情”遇冷,“倒逼”他抱团,快速转型。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汪宏良向集士港的丰圣农庄负责人闻忠良寻求帮助。相对于竹笋旺季,丰圣农庄主营的藕产业正处于淡季,闲置的百余名藕农刚好填补了笋农的空白,而丰圣农庄也能在淡季减少人力费用支出。“你们看,这是我们请藕农们新修的一处荷花池,后续会种植荷花,到了夏季,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可以体验到‘泥中采藕白纤纤’,丰富我们的农旅产品”。汪宏良说。

  为了解决销路的问题,浙东大竹海所在的大雷村邀请了30多个直播团队为竹林里的“黄泥拱”代言,当天就销售了近500单,约1250公斤。

  微信带货、“网红”直播……由疫情倒逼催生的农旅产品销售新模式,正成为海曙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农业如何转型升级,提高抗风险能力——

  围绕供给侧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疫情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正随着复工复产、物流畅通而逐渐减弱。截至3月底,全区所有农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率已达100%。海曙的“新农人”们也开始谋划更远的未来:如果再遇到突发事件,农业要如何转型升级,提高抗风险能力?

  “这次的疫情危机本身对海曙的农业企业来说,也蕴藏着新的机会,一贯盲目地坚持传统农业的销售、运营模式就会‘遇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才大有可为。

  以往,很多散落乡村的中小型种植养殖户并没有“共享”的供应链,但此次疫情凸显了链条的重要性。“通过这次疫情,我更加确信,加大供应优质食材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张科立说,目前,他们打造的‘飨农惠’只有采购、集中分拣、配送以及冷链系统。要做好优质食材的共赢,最关键是要打通供应链。今后,他们向上要继续深挖货源端的产品,向下要打通客户端的渠道,才能让链条更加稳固。

  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新出路。从去年起,浙东大竹海农庄和五龙潭茶业就开始谋划邀请10家龙头农业企业,组建海曙农企联盟的构想。在这联盟中,要求各家农企要规模化,产品要有差异性,大家相辅相成,共享线上销售平台和物流渠道。在这次疫情中,浙东大竹海负责人汪宏良更加确定了这个设想。

  而在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晋良看来,农企联盟要有“三可”,即可视(监控看得到生产及加工过程)、可访(农旅结合)、可追溯(绿色食品标准并能追溯)三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的“散户”可通过联盟合作的龙头农企销售农副产品。

  我们也了解到,在疫情期间,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组建了专技指导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业主体精准指导,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同时,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科技手段,帮助农业主体创建自主品牌,助力农产品品牌化营销。“期间,农企以‘共享’的方式展开‘自救’,值得肯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也将根据各家农企需求对症下药、对接服务,在物流渠道上打通环节,为农企提供合适的合作名单,加大对海曙农副产品线上销售的宣传力度。

  记者手记

  优质农副产品寻求更大的市场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农副产品销售方式难以拥有更多的消费群体,也难以体现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副产品的价值。此外,农副产品从源头到家里头需要经过层层中间商,使得消费者得不到更多的实惠。因此,优质农副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消费者需要得到方便、快捷、实惠、优质的农副产品。

  像“飨农惠”,采取农业基地直销的模式,价格比正常零售价略便宜,产品也相对新鲜,更加多样化,之后平台会通过不断完善,加上疫情期间积累的线上粉丝量,会引起新的潮流。采访中,我也了解到,宁波天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提到要拓展自身产业链,向相关部门询问需要帮扶的农业经营主体名单,以期可以合作到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更大的共享平台。

  另外,像浙东大竹海农庄、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等农企在“自救”过程中,以“你帮我一次,我帮你一次”为宗旨抱团取暖。但这期间,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和支持,一起解决统一线上平台、农企合作以及产品销售难题。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昊桦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